行走大上海,我最留恋复旦
1月31日,我和领导、同事出差上海。当天谈了些事情。2月2日,陪他们逛了一下南京路、陕西路、久光广场步行街、宜家等,最深刻的就是去复旦走了一圈。
这是我第一次去上海,因为以前有些去的机会,但一直都比较排斥去那个城市,即便是到了杭州、温州,也没有去那里。“富人的地盘”,“排外的根源地”等,或许正是这些不好的印象影响着我对这个城市的理解。
但这次到了上海之后,感觉还不错,不堵车,不乱收费,环境也不错,就是房价太贵了。
夜间11点左右,我和殷莹去复旦看望一个在华工读本科,考到复旦新闻学院读研的同学。他带我们把复旦逛了一圈,感觉相当好。特别是校园内的两个江南园林——燕园、曦园深深吸引了我们。江南水乡的那种小家碧玉在这里也得到了体现。
和人大一样,复旦的红房子很多,那代表的便是历史。不过,建设上在全国大学中堪称之最的应该有两样东西——行政楼、新闻学院。
行政楼是复旦100年献礼工程,据说花了3个亿,30多层,有地下停车场,里面是五星级标准。全球大学中罕见的高档行政楼。
新闻学院的现址是以前某个中专学校的校区,与复旦只有一路之隔,复旦收购后全部给了新闻学院。里面有新闻学院行政楼、自习室、图书馆、学生宿舍等一切设施。据说,该院每个教授一个独立办公室,这在全国大学中也是罕见的。
每次出差,把常规动作完成后,没有特殊情况,我逛得很少,往往去拜访一些朋友或同学,与他们交谈、交流,一可以增进感情,二可以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其中包括个人思想,更包括地域文化。他们的工作和学习感受往往就是最让我关注,也值得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相比一些内地城市,上海的最大特征是时尚化、国际化。在上海,街头巷尾都能见到各个国家的人,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国家的人通婚的也特别多。这正是国际化的一个重要体现。
30年代的大上海曾是世界三大经济中心之一(纽约、伦敦、上海),后来随着日本、东南亚等国家的兴起,上海的地位有所削弱,特别是邻近地区香港的崛起,金融、贸易等方面的优势被取代。
今天,随着大陆的迅速发展,长三角的优势逐步胜过珠三角,上海的地位也显得越来越重视。在我个人看来,上海的复兴之路取决于于长江流域的整体发展,而不仅仅是上海自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