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赵振宇老师与马少华老师相交十多年后的第一次握手

(2006-09-13 11:15:08)
分类: 日记类
陈栋注:最近,去中央党校学习的赵老师和马老师在京见面了.评论界新闻从业内转到新闻教育界的两个杰出代表相交10多年,这可是他们首次见面.不过赵老师邀请马老师到汉参会\讲学数次,都被马老师"无情拒绝",这次恐怕跑不了的.
    在马老师和赵老师见面之前,我帮他们俩带口信互相问候都不知道带了多少次,见面时带\邮件里带,等等.从马老师的话语里看出,马老师对湖北特别是武汉的时评界是很熟悉,也是比较有感情的,其实,这更是一种缘分.关键还在于马老师在时评界的德品让人赞道.马老师有一点太谦虚了,他自己也很热情,当然他的热情很真诚,没有客套.呵呵.上次去他家,记忆太深刻了,一个是他的书房,另一个就是他小区的车库.那个车库确实像根岭老师所说的.记得我当时还问过马老师:这么大的车库,真亏得您还记得您的车位.呵呵.早日期待马老师到汉讲学!请他吃武昌鱼^^^
 
赵振宇老师和郑根岭师兄来访
 
来自马少华博客:http://msh01.blog.sohu.com/
 
  昨天上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赵振宇老师在郑根岭师兄的陪同下来到我家。赵老师我是久已钦慕的,多次机会未能相见,都是我耽误的。

  他原是长江日报评论部主任,近年就任教职后,在新闻评论的教育方面,开创了一番令人瞩目的新局面:在华中科技大学组织了全国第一个学生评论团,举办了两次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加深了新闻评论教师与新闻评论作者、编辑的交流;去年,还开办了全国第一个新闻评论本科生班,专门培养新闻评论人才。他培养的新闻评论人才,已有数位在全国媒体露出头角,引人注目,评论教学成果十分可观。与他相比,我这几年在人大的评论教学成果,使我感到惭愧。

  华中科技大学所在的武汉,是中国新闻评论人才高手辈出的地方,像鄢烈山、朱健国、刘洪波就出于此。更年轻一些,还有叶昌金、冯雪梅、曹林、张若渔。目前在校的,还有一位研究当代中国时评的博士生陈栋,我已经作过介绍。近年来两次新闻评论高层论坛在这里举行,全国新闻评论界人士风云际会,不是偶然的。
  赵振宇老师多次与我电话、邮件和书信联系,这一次一见如故。他是一位开朗的前辈,49年生人,却显得非常年轻。我们就当前新闻评论教学和我们两人的评论教材交换了看法。他再次恳切地请我去武汉讲课和开会,并且要我当面答应下来。

  因为下午要参加学院的新生开学典礼,所以我和赵老师中午就赶到学校。简单吃过饭,在我的办公室略作休息,就来到逸夫会议中心。赵老师全程观礼,直到开学典礼结束。还与高钢老师、涂光晋老师和郑兴东老师相见。

  开车把赵老师接来的郑根岭师兄是我在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上一年(也许相隔几届)的学长。就读的时候相互并不认识,后面却因为新闻评论有了缘分。根岭曾有专文介绍。郑根岭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热情:他应该是比我们年长的,至少比李方、曹林他们年长,按韩国的习惯要叫“前辈”的,但丝毫没有这种架子,非常热情地主动与我们这些人交往,还加入曹林他们,成了“香山党”。与他的交往热情相比,我与李方都算是冷漠的。他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对于新闻界(尤其评论界,尤其人民日报)往事、掌故,了解甚多。在我的博客上也有专门转载和长篇留言,开阔我们的见识。这方面,他将来应当有所贡献。他在评论和博客上都写得很快,思路敏捷,是一个很勤奋的人。

   我本来没想着把昨天的事写成博文。可今天根岭在我的博客上留言,说他写了一篇《陪赵振宇老师登门拜访马少华》,那么我就想加个按语转载一下,结果就写了这么多。可以根岭不仅自己笔勤,他的快笔,也逼人。

附:
  陪赵振宇老师登门拜访马少华 
    赵振宇老师是新闻评论界的前辈,曾经当过长江日报评论部主任,现在是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新闻媒体研究所所长。今年五一期间在武汉召开第二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时,我与作为主办方的赵老师见面认识。这个月他来北京在中央党校学习,我尽地主之谊聊天时听他说起两次请马少华老师出席论坛还曾请其到武汉讲课,但都被婉拒了,两人一直未曾谋面。因此答应联系一下少华。
    约定周日到少华家里拜访。上午我赶到党校接赵老师奔赴西四环外“乐府江南”少华家。
    其实我与少华兄好像也只是一面之交(读研时不在一届,都用心学习了,未曾注意彼此),少华与赵老师则是第一次见面,但大家都有一见如故的感觉,聊得相当愉快。

    少华要参加下午两点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行的新生开学典礼(他是新生班主任),我着急赶往三里河参加一位明年就要退休的同事女儿的婚礼,因此大家虽然意犹未尽,但也只得分道扬镳了(赵老师随少华去人大新闻学院)。下楼后在小区里边拍了几张合影,上面我贴的就是从我相机里选的四张。

    一晃多年未见,可感觉少华几乎没什么变化,还是那么精神,不像我已经有些萎靡不振了,这从上面的照片能略见一斑。以往周围人还说我文质彬彬、文明礼貌呢,其实跟少华比我还差得远,人家那才是地地道道的书生本色。少华对人关照很细心,亲自到地下停车场接我们,避免了我开车在里面多绕圈子(有一处指示牌标记不清)。离开小区时,少华车走在前面,竟然给我预交停车费,等我经过时刷卡结帐,还净赚了3元。

    说到这里忍不住多啰嗦几句。不是有一本书名为《细节决定成败》吗?一般女人的芳心都容易被诸如此类的细节所打动,因此少华极适合成为“天下女人”(杨澜在做一档同名的电视谈话节目)的良师益友,这也是少华夫人应该警惕的地方。少华现在对我这大老爷们如此精心呵护,是他一贯作风的自然流露,但也让我觉得“过分”,因为我们毕竟不是女人!这里着重提一下此事,意在请少华对男人再不要像对女人一样客气。

    最后,谈一谈少华所在小区。“乐府江南”这个小区名称多么富有诗意!站在少华客厅窗前俯瞰楼下园林美景,真有一种名实相符的感觉,直让我不由得啧啧赞叹。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少华评论教学博客的铁杆粉丝如水好象也诗意般地卜居于此,这就难怪人家既为“肃霜”又能“如水”呢。

    六年前我到处看房之时,曾经有个想法:要是哪个小区地下全部建成停车场,电梯直通,地面上不见一辆汽车,该有多好!后来又去过很多小区,都未能躬逢如此盛景。不料今天在少华居住的“乐府江南”,实实在在地领略到了这种梦中理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