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新闻学院,祝福华工!
——一个特殊周末的感言
今天一早去汉口上班。由于在公车上,没有开小灵通,等在航空路下了公车,打开小灵通,收到调查记者姚海鹰大哥(《南师大陪舞事件调查》等名作的作者)的短信“作为记者,怎么能早上不开机”。我马上回过电话,他约我中午一起吃饭,《南风窗》记者、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记者、主持人郭宇宽(西安交通大学毕业,曾为第一届大学生辩论赛优秀辩手)。我早知道郭兄,但没机会认识和见面。于是爽快答应了。
一进办公室,我便开始专心处理手头的事情,特别是把5月份采编人员的稿件统计了一下,列了表格打印出来……匆忙地忙到了12点,于是没有在报社吃饭便出门了。本来约好是在出版城附近吃,后来有变化,约着到鲁磨路后面的农家菜馆。于是火速做了806过江,然后拦了个的士去接海鹰大哥。
当赶到农家菜馆时快一点了。郭宇宽已经到了。我第一眼看去,他显得很憨厚,头有些大,肯定是个聪明的人(和余凯很像)。最后我们找了个靠窗的座位坐了下来。太饿了,点菜吃饭,闲聊……
过了一会,又来了一个在某资产管理公司上班的国亚兄。他在网络上很有名,写的东西很不错。
后来一直谈,谈媒体,谈社会,谈做新闻等等。
吃完后,我邀请他们到华工梧桐雨来喝茶,也是一起闲聊。聊得很好。特别是他们看到《青年时代》的前4期时,赞叹不已。郭宇宽感叹:“大学都能出这样的地下杂志,华工真是宽容,你们的大学真精彩。”海鹰也说:“华工确实不错,学校支持学生能办这样的杂志,很难得。”当然,他们也说了一些抬我的庄的话,但我知道,如果没有当时的那个团队,如邹伟、桂芳、明涛、慧玲、老李、王力、文龙以及明明、黎妮、建华等,如果没有一群在背后支持我的兄弟,如老曹、虎城、彦武、明辉、慧芳等,也就没有《青年时代》,也就不会有那段美好的回忆。
的确,有《青年时代》的诞生,特别是癌症村调查、大冶矿区调查、圈地调查的出炉,得力于华工的氛围,得力于研究生院、新闻学院领导老师的支持,更要感谢李培根校长亲自掏400元买100本第三期,送给学校各个院系的院长和书记看……也正是有了《新闻青年》、《青年时代》,才有我精彩的大学生活。也正是有了这种宽松的氛围,我们的校园报刊才赢得别人的肯定和尊重。
感谢新闻学院,祝福华工!
5点多了,我电话喊了哲学系姚国华老师过来,因为他曾经和宇宽有过交往。
然后,我们5个一起打车到磨山旁边的白宫大酒店,那酒店是湖北省作协的沙龙集中营。我们今天也沾光了。
后来参与我们饭局的还有一个武汉大学辩论队的,现在人福科技做文员,即将读武汉大学法学博士的小易。9点左右有了一个从黄石赶过来的警察吴幼明及其女友。
吴幼明就是中国第一个不罚款,只教育违规者的交通警察,他是当地一个文学社的负责人,主编了一本地下杂志《文沫》,积极宣传文化自由思想,非常不错。更让人感动的是,他的书籍居然被查封,他随时都可能被监控,甚至……,但他现在湖北师范学院读中文系大四的女友仍然在后面支持他,并担任杂志的编辑。看着这对一起积极为自由为个性而不断奋斗的情侣,心理真是高兴。
吃完饭,郭宇宽感言:“看到他们,我们才不会对社会失去信心。”确实,正是因为有他们,这个社会才会逐步进步,更多的人才会享受到自由的阳光。
认识他们这些人,很幸运。从他们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理想、责任,以及激情,而这正是一种力量,一种个性的力量,也是一个公民对社会的爱与责任。
回到学校,姚国华老师送了我套存书不多的《大学重建》和《文化立国》(听说该书也被莫名其妙地禁止销售)。左手拿着《文沫》(白皮书)、右手拿着《大学重建》(黑皮书),心里想了很多很多……
2006年6月2日于喻家山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