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木东叙事:难得的良师益友——何锡章

(2006-05-10 12:49:34)
分类: 日记类
陈栋注:何锡章教授是我比较尊敬的老师。我们的感情源于2001年。最近听说他要评华中科技大学名师和湖北省名师,我就作为学生代表给他写了这一篇感悟和对他的印象。不知道其他熟悉他的人的感觉怎样?可以跟贴点评。
 
难得的良师益友

——新闻学院学生眼中的何锡章
 
    在华中科技大学,只要稍对文科感兴趣一点的学生,或许没有不知道何锡章教授。这位自称是“农民教授”的何老师绝非因为他的个头矮小而显得穷酸,相反还因为他的平实真诚而独具魅力。
    作为新闻学院的学生我们听何老师的课一般是在大二上学期,虽然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但他在课堂上的风貌与神情依然让我们记忆犹新:他讲课不拿讲稿,但却有一大堆精心整理的资料;他讲课言简意赅,但却铮铮有声;他经常走下讲台与学生一起互动,但并没有遗失作为教师的威望……
    现就读传播学研究生的陈盼回忆说:“何老师的课堂总是充满了乐趣,通过他渊博的知识,流畅的话语,带领大家遨游在人类文明的历史海洋中,在趣味中他能将纷繁复杂的文学、史学知识有条理的梳理清晰,让大家对文学和历史充满了兴趣。”
    他还说,何老师知识丰富,在课堂上横亘古今中外,对于文学与历史的发展既有自身宏观的独到看法,也不乏一个个鲜明准确的历史事实的深刻剖析。对待各种知识的细节问题,他一样一丝不苟,他在课下总是经常与同学就课堂的教学的内容进行交流,不放过一丝一毫。
    更重要的是,何老师重视教学效果,课下任何同学提出的异议或者同学依旧不清楚的知识点,他都会仔细考证后在课堂上重新讲解,并善于分析自己教学需要继续改进的地方。
课堂下,何老师的个人魅力一样吸引同学。作为一个元老级教授,同学们感觉不到何老师任何高傲的态度和神情,相反的确是他对每一个同学的尊重和重视。他从不将所有的同学都看成同样的,每一个同学在他眼里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不会含糊糊弄同学的交流,他对同学的爱护与尊重,让所有同学都乐于将各种问题带来与何老师讨论。
    其实,新闻学院的学生对何老师的最深刻印象和留恋还不只是他的教学,更在于他的育人。课堂之外,我们与何老师都是很好的朋友,他乐于关心同学、帮助同学。学生面对的生活、学习甚至情感问题,何老师却能从他研究的现当代文学中找到相关的影子来给学生解答,这样一来,话语风趣,学生也更容易接受。通常,学生所面临的种种问题会因何老师的提醒、疏导而消除。
    从新闻学院1996年建立学院开始,新闻学院的一些个性学生和优秀学生基本上与何老师有一着密切的联系,也算是“师生缘”。像现在《三联生活周刊》就职的朱文轶、在《国际金融报》就职的许凯、在《中国青年报》就职的曹林、张彦武、在《南方日报》就职的周虎城、在新华社广东分社就职的吴俊、在《佛山文艺》就职的李智勇,在华中科技大学就读博士的陈栋等,曾经都在大学的启蒙阶段得到过何老师的谆谆教诲,并且至今还与何老师保持着密切联系。这些优秀学生回学校的时候,往往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何老师,“请何老师吃饭”是他们回校的一个重要愿望。
    本科为广电新闻专业的曹林的第一篇学术论文是与何锡章教授合作发表的,并且是文学方面的学术成果、周虎城、张彦武所做的人文访谈系列起源于何老师的启思、陈栋创办《青年时代》杂志、深入社会开展调查也得到了何老师的指点和支持……
    一门课程能把与学生的“缘分”、“友谊”延续至今,或许是很少见的,也是众多站在三尺讲坛的教师们所热切向往的。真正做到的教师又有多少呢?何老师却一如既往地用自己的言行举止践行着。
    “农民教授”正在把平凡的教书工作做得伟大,正在把通俗的交往做得崇高。他和学生是难得的良师益友!
                                     学生代表:陈栋  陈盼  王丽明
                                                2006年5月9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