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文摘类 |
陈栋注:保山的博客刚刚开坛,一表祝贺,二表高兴,因为多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他现在是佛山日报评论编辑、评论员,一直对南方媒体时评比较关注。他开博时就开始评点南都社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评说得比较有道理。希望他能继续下去,给我们相关参考!
评析:南都社论的批判性
作者:ybs12252006-04-18 17:57:29
作者:ybs12252006-04-18 17:57:29
评析:南都社论的批判性
尹保山
在南方都市报为数不多的批判性社论中,《“光明”在遮掩中黯淡 社会在暗访中进步》一文批判对象之直接、批判言辞之激烈,令我记忆深刻。
回忆拜读南都社论的一年印象,感觉南都的批判性文章不多,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少。最近的一篇是《猎德涌何以沦为珠江别墅的私家河涌 》(2006年03月21日南方都市报),该篇可能因为证据不足,或者是有所顾忌,没有直接点名的批判(其实,哪家地产商搞的,去现场一看就知道了)。此文是曹编捉笔,原意好象是到台前回应民意,这可能导致标题的批判风格与文章有点出入。
《光明》一文最大的特点,是指着光明的脑袋骂,“废奶回炉再生赚钱,是为无良;断然否认却又破绽百出,是为无赖;倘若再挟制新闻于先,炮制虚假于后,则为无耻。”你看,无良、无赖加无耻,这种批判不管在言叙气势上,还是在分析力度上,都可以让光明冒冷汗。
现在,类似《光明》的文章在南都很少见。南都现在的社论批判性开始减弱,而阐释性和思辩性的文章明显居多。我不知道是迫于上面压力,还是自身社论定位的有意转变。压力在此不多说了,关于定位,我想可能是像南都新闻放弃“喊打喊杀”一样,社论也放弃了“打和杀”,更多偏向解读、分析、思辩等“正统”思维。
批判对于言论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一件新闻,你分析得再详细,解读得再深刻,没多少人会留意,你要是开骂、批评,那可不得了,能迅速吸引公众眼球。从这点看,南都少批判多阐释,可能是想让社论更纯净,避免哗众。
一家报纸,如果编者和作者是同一群人,那么,评论是批判多一点还是阐释多一点,有时很难抉择。拿我来说,作为一个作者,我更喜解析、分析性文章,把自己知道的、认为对新闻有一定深掘意义的意思写出来,这是我努力的方向,这跟南都的阐释性社论是一个意思。但你作为一个编者,如果你的版都是理解、分析啊,没批判、没批判引起的碰撞是很要命的,你会感觉版面死气腾藤。
就这一点,我觉得南都的个论做了一定的嫁接。在个论里,经常有不问青红皂白一个劲摆显自己,对别人说三道事却不知所以然的批评言论。这些个论,除了彰显特色,我认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社论的不及。社论加个论,在选题是更广泛,更主要的是使整个评论版面的言语方式更活泼。
《光明》一文还有个显性特征,就是有意无意强强调着媒体的作用,其实是在强调她南方都市报的作用。这点,在《光明》,还有最近的《畅通信访渠道,媒体理应参与》(2006年03月21日 南方都市报)表现明显。南都喜欢在社论中厚脸皮似地一再提起媒体作用,这种为自己撑脸面的做法颇有意思。下次再写。
评析评论之一:
“光明”在遮掩中黯淡 社会在暗访中进步
2005年6月11日 南方都市报
河南媒体关于郑州过期光明牛奶“回炉再造”的新闻,迅速激发了全国消费者的强烈情绪。通过暗访电视画面展现出来的肮脏丑恶场景,被联系到自己每天本着健康而坚持饮用的知名品牌牛奶,即便是在如今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的氛围里,仍然挡不住要出现石破天惊的愤怒感与不约而同的讨伐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