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武汉陈栋
武汉陈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063
  • 关注人气:7,17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尹保山:评析:南都社论的批判性

(2006-04-18 20:40:03)
分类: 文摘类
陈栋注:保山的博客刚刚开坛,一表祝贺,二表高兴,因为多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他现在是佛山日报评论编辑、评论员,一直对南方媒体时评比较关注。他开博时就开始评点南都社评,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也评说得比较有道理。希望他能继续下去,给我们相关参考!
 
 
评析:南都社论的批判性
作者:ybs12252006-04-18 17:57:29
转自尹保山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228334495
 
 
评析:南都社论的批判性
 
尹保山
 
在南方都市报为数不多的批判性社论中,《“光明”在遮掩中黯淡 社会在暗访中进步》一文批判对象之直接、批判言辞之激烈,令我记忆深刻。
回忆拜读南都社论的一年印象,感觉南都的批判性文章不多,尤其是现在,越来越少。最近的一篇是《猎德涌何以沦为珠江别墅的私家河涌 》(2006年03月21日南方都市报),该篇可能因为证据不足,或者是有所顾忌,没有直接点名的批判(其实,哪家地产商搞的,去现场一看就知道了)。此文是曹编捉笔,原意好象是到台前回应民意,这可能导致标题的批判风格与文章有点出入。
《光明》一文最大的特点,是指着光明的脑袋骂,“废奶回炉再生赚钱,是为无良;断然否认却又破绽百出,是为无赖;倘若再挟制新闻于先,炮制虚假于后,则为无耻。”你看,无良、无赖加无耻,这种批判不管在言叙气势上,还是在分析力度上,都可以让光明冒冷汗。
现在,类似《光明》的文章在南都很少见。南都现在的社论批判性开始减弱,而阐释性和思辩性的文章明显居多。我不知道是迫于上面压力,还是自身社论定位的有意转变。压力在此不多说了,关于定位,我想可能是像南都新闻放弃“喊打喊杀”一样,社论也放弃了“打和杀”,更多偏向解读、分析、思辩等“正统”思维。
批判对于言论的作用是不言自明的。一件新闻,你分析得再详细,解读得再深刻,没多少人会留意,你要是开骂、批评,那可不得了,能迅速吸引公众眼球。从这点看,南都少批判多阐释,可能是想让社论更纯净,避免哗众。
一家报纸,如果编者和作者是同一群人,那么,评论是批判多一点还是阐释多一点,有时很难抉择。拿我来说,作为一个作者,我更喜解析、分析性文章,把自己知道的、认为对新闻有一定深掘意义的意思写出来,这是我努力的方向,这跟南都的阐释性社论是一个意思。但你作为一个编者,如果你的版都是理解、分析啊,没批判、没批判引起的碰撞是很要命的,你会感觉版面死气腾藤。
就这一点,我觉得南都的个论做了一定的嫁接。在个论里,经常有不问青红皂白一个劲摆显自己,对别人说三道事却不知所以然的批评言论。这些个论,除了彰显特色,我认为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了社论的不及。社论加个论,在选题是更广泛,更主要的是使整个评论版面的言语方式更活泼。
《光明》一文还有个显性特征,就是有意无意强强调着媒体的作用,其实是在强调她南方都市报的作用。这点,在《光明》,还有最近的《畅通信访渠道,媒体理应参与》(2006年03月21日 南方都市报)表现明显。南都喜欢在社论中厚脸皮似地一再提起媒体作用,这种为自己撑脸面的做法颇有意思。下次再写。
 
 
 
评析评论之一: 
“光明”在遮掩中黯淡    社会在暗访中进步
 
2005年6月11日     南方都市报
 
  河南媒体关于郑州过期光明牛奶“回炉再造”的新闻,迅速激发了全国消费者的强烈情绪。通过暗访电视画面展现出来的肮脏丑恶场景,被联系到自己每天本着健康而坚持饮用的知名品牌牛奶,即便是在如今食品安全事件屡见不鲜的氛围里,仍然挡不住要出现石破天惊的愤怒感与不约而同的讨伐声。
    然而,这还只是愤怒的开始。针对如此重大的危机,光明乳业先后有发言人与董事长出来救场,并在其官方网站发布《告消费者书》。种种说辞化繁为简,不外乎有网友所归纳的两点:郑州的“回炉再造”报道不见得真实;即便郑州光明牛奶出现问题,也只是“老鼠屎”个案,光明牛奶的整体是没问题的,是光明的。作为一个商业上的祈祷,光明乳业“请广大消费者放心”。
    而消费者怎能就这样放心?光明乳业对新闻事件所谓的澄清,既遮掩不了电视画面上过期牛奶被倒入回奶罐,而回奶生产线上生产出新奶品,新奶品又被送往配送中心的线索,也解释不了电视报道中车间工人的同期声——“不兑好奶了,不兑了”、“回奶就是把变味的奶再回锅重新生产”。光明乳业出于危机公关而本能性地否认事态,结果欲盖弥彰,是这一事件中的第二重可怒。
    而这只怕还不是愤怒的终点。光明乳业否认郑州废奶回炉,自然也就意味着媒体不是有误会,就是别有用心。而无论前者后者,也无论是从民生利益出发,还是从新闻规律考虑,让更多媒体及时跟进,无疑都会解开谜团,大白真相。但可惜的是,自河南电视台暗访新闻播出之后,当地媒体出现集体失语的沉默。这不寻常的沉默背后,是不是利益方在发力运作,值得怀疑警惕与最大程度的愤怒。因此,我们有理由对事隔多日之后证据可能被销毁、口径可能被统一的所谓事实公布保持不屑与不信。
    废奶回炉再生赚钱,是为无良;断然否认却又破绽百出,是为无赖;倘若再挟制新闻于先,炮制虚假于后,则为无耻。这“三无”一并发作,令人既惊而骇且怒,是绝对不可饶恕的黑暗与邪恶。食品安全成为热点公众话题已久,德治法治,民众自然希望多管齐下。而惊怒之下,纷纷用脚投票,将无良无赖无耻者抛进垃圾堆,则是消费者受到伤害与欺骗之后理所当然给出的市场惩罚。所以,“雀巢”也好,“光明”也罢,配料也好,个案也罢,丑闻之下,没有诚恳的态度,没有勇敢的自纠,而倾向以更多更恶的不诚实来遮掩前面的不诚实,实在就应当遭遇广泛唾弃与抵制。
    而倘若没有媒体通过暗访的努力将种种最初的黑招内幕曝光于公众,则谎言未必会被拆穿,消费者的利益自保、关注质疑与唾弃抵制,也必定会无因无着落。媒体的全力监督,无疑正是“光明”丑闻所真正惧怕的光明,是社会公正得以启动的一个枢纽。而无良企业既不会自觉地邀请媒体来拍摄罪证,媒体若是言明来意也断然采访不到实情——黑幕与困难重重之下,暗访无疑正是一柄利刃。中央电视台的《每周质量报告》节目以此取胜,及时准确地曝光众多关切民生利益的商品质量实情,固然令观众吃惊于假冒伪劣产品的泛滥成灾,但更多的却是令消费者掌握了信息,从而也多了保护自己切身健康与利益的凭据。比之懵懵懂懂地遭遇侵害,这明明白白的警惕,更体现出了社会的安全感所在。谁能说不是媒体的暗访促进了这一重的社会进步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