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细读《茶经》:二之具(2)

(2016-06-29 13:52:35)
标签:

蒸茶

灶釜甑叉

陆羽茶经

子澄茶业

分类: 卖茶者言
    灶,无用突者。釜,用唇口者。
    甑,或木,或瓦,匪腰而泥。篮以箅之,篾以系之。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釜涸,注于甑中(甑不带而泥之)。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散所蒸牙笋并叶,畏流其膏。
    这两段讲蒸茶,涉及的茶具有灶、釜、甑、叉。
    制茶的一个关键工序是杀青,就是通过高温把鲜叶里面的活性酶钝化,让茶叶的品质稳定下来。这里的蒸茶就是杀青工艺,现在的概念叫“蒸青”。现代茶叶的杀青工艺主要是用炒青,即用热锅炒。中国现在还有少量几种绿茶使用蒸青工艺,比如湖北的恩施玉露,日本的煎茶也使用蒸青工艺。
    突,就是烟囱。蒸茶用的灶没有烟囱,这样能够让火力集中在釜底。釜,就是锅,唇口,就是锅的边缘向外翻,这样便于把甑放在锅上。
    甑是古代很重要的一种生活器具,相当于现在的蒸笼。或木或瓦,就是说用木制或陶制。甑底的尺寸和釜口是配合好的,放到釜上面刚好吻合。甑底有孔,水蒸气通过甑底的孔往上冒,蒸熟甑里的食物。甑的中间有箅,也是有孔的,要蒸的食物就放在箅上面。甑的上面有系,就是两侧的提手。
    “匪腰而泥”,这几个字颇费解。原来,用甑蒸食物的时候,为了不让热蒸汽从甑和釜的接合处漏走,人们用一条叫做“甑腰”的东西在这个接合处围了一圈,堵住热蒸汽。这个甑腰,一般用粗布等纺织物做成(我小时候,还常看到祖母在蒸糕点时用这东西)。而蒸茶和蒸普通食物不同,不是蒸一次就结束,而是要连续作业,所以,直接用泥把甑和釜的接合处密封起来,不使用甑腰。这就叫“非腰而泥”,匪即非。
    篮以箅之,就是用竹篮代替甑的箅。为什么要这样,后面有说,“始其蒸也,入乎箅;既其熟也,出乎箅”,一篮一篮的鲜叶,放到甑里,蒸熟了拿出来。篾以系之,就是说用竹篾做甑的提手。也有人解释为“用篾系住竹篮”,但从“篮以箅之,篾以系之”这个句法看来,“箅之”“系之”这两个“之”还是理解为“甑”比较合理。
    釜涸,注于甑中。蒸到釜里的水都干了,这也说明蒸茶是长期作业。水要从甑中注下去而不是直接注到釜中。为什么?注文说了,“甑不带而泥之”。带,也就是上面说的“腰”。一般情况下,水是可以从甑与釜的接合处注进去的,但现在这个接合处已经用泥密封起来了,所以只能从甑上注水。
    “又以榖木枝三亚者制之”,制什么东西?看看这东西的作用,“散所蒸牙笋并叶”,就是把蒸过的粘成一团的芽叶弄散,相当于现在制茶中的“摊凉”工艺。这个用来弄散茶叶团的工具就是一个有三个枝桠的榖木枝,所以,这句话的第一个字“又”可能是“叉”字之误。“叉以榖木枝三桠(亚)者制之”,很顺。为什么要把蒸熟的茶叶团弄散呢?因为“畏流其膏”,怕茶叶的内含物跟水一起流失,所以摊开,让水蒸发掉。这个摊凉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散热,避免茶叶内含物在热作用下发生化学变化改变成分。
 
子澄茶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