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闲话英雄 |
东软总裁刘积仁:忐忑不安做成东软
文/罗小卫
“当时心里就觉得公司肯定是以赚钱为目的,而我一直是做学术,做研究的,现在为赚钱而开公司,自责的心理很重。”
现在的东软董事长兼总裁刘积仁做企业开始时并不是很情愿,心理很排斥。这种心理体现在,刘积仁管自己最初成立的实体叫东工阿尔派软件研究所,而不称其为公司,但在注册的时候,不是公司就不能注册,这时刘积仁才很不情愿地在公究所后面加了一个括号,括号里面是有限公司,但真正用的时候却很少把那个括号加上去。
博士创业
1987年6月,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32岁的计算机博士生刘积仁完成了在美国为期1年的学习之后,如期返回中国。
1988年,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计算机软件与网络研究室正式宣告成立。当年,王文京借款5万元在北京中关村一间九平方米的房间创建用友软件,刘积仁在沈阳一间破旧的教室中为刚成立不久的东北大学计算机实验室谋划着未来,为实验室的经费问题而抄心。
多年后,王文京成为自我创业型企业家,而刘积仁统率的东软集团跻身全国软件百强第八名,排名甚至高于微软中国。
刘积仁80年代末在美国学习期间的最大收获,不是取得了值得炫耀的学术成就,而是学到了一种全新的观念:在美国,当工业界试图建立一种标准的时候,科研机构就拿自己的研究或成果与工业界合作;而这个时候,国内的科研还不大关心成果的实用价值、市场价值。刘积仁回国后,就一心想办一个新型的研究所,使科研与产业更加密切。
机会来了。
一天,学校招呼刘积仁开会,说是日本一个企业家,领着代表团到学校里,希望和东北大学在机电一体化方面合作。而刘积仁作为一个代表,同每个人一样做了一个发言。发言完了之后,日本朋友就说想和刘合作。
1991年,刘积仁创办东软。当时,他感到的最大压力是,从大学走到社会,办一个公司,别人怎么看?已经很熟悉的学术界怎么看?当时,‘下海’这个名词等同与‘下道’,反正是不在正道上走了。老师们可能会觉得这是学术界的一种可惜,刘积仁怎么跑到邪路上去了?他本人已经遇到了很多次评跨世纪人才,评博士导师,从文章,从带学生,这都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总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刘积仁是什么成份’,被开除出学术界的危险多少让刘积仁有些心有余悸。
不过虽然有些忐忑,刘还是毅然迈出了这第一步。他将其成功经历精炼到两个字,“敢为”。刘积仁自己也承认成功孕育在非正常之中,“当很多人看你很正常的时候,你在做的事情,往往不太容易成功,因为大家都看着正常的事情,机会就没有了。”
创业光有胆量不够,前面自有诸多艰难困苦需要克服,刘积仁也不例外。东软创业之初“三个三”的故事就是证明。当年创业,东软只有3个人、3万元钱、三台微机。
而和“三个三”齐名的还有东软“年夜饭”的故事。那时,刘积仁和同伴从市场上接的第一个项目是为抚顺铝厂编制管理软件,在现场调试阶段,刘积仁和同伴们没日没夜地干,一直忙到小年夜。当晚,他们敲开了一家小饭店的门,虽然吃的是饺子还是热菜现在已经记不得了。不过当晚创业的体验还是给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刘积仁异常怀念当初的创业热情,在对新员工进行培训的时候,“三个三”和“年夜饭”的故事已经成了保留节目。刘积仁表示,之所以让年轻人知道这些,并不想让他们和我们一样,而是想让他们懂得,人无论是在哪种物质条件下,都需要一种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成功是迟早的事情,而这种精神,正是人的价值所在。
三次调整成就东软
在东软成功的路上,三次调整为其奠定了基础。
1991年初,东软所有的营收中,软件占10%,硬件占90%。那时候硬件是主要的营收支撑,也是主要的利润来源。这与当时IT产业的环境有关,那时,硬件利润相当高,而软件不被大多数人认可,无法形成主要的利润支撑。
1996年东软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二次调整,东软股份作为中国“软件第一股”上市。软件在东软股份营收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达到30%,硬件则为70%。
当时硬件的行业利润已经开始下降至10%到20%,但利润比软件还是高很多。然而刘积仁在那时就认为,软件的行业利润会在未来某一天超过硬件,到时候,软件会成为东软利润的主要支撑,东软应该向软件倾斜。
刘积仁的预见成为了现实,1996年之后,硬件利润持续下降,而软件利润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期。但问题接踵而至,自2000年始,东软集团的软件业务进入快速发展期,软件的规模越来越大,成本随之上升,而且超过了软件利润增长的速度。成本的上升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源成本的扩张,从2000年开始,东软件员工从2000多人扩展到6000多人;二是规模扩张的同时,生产效率与能力未能同步上升。
从那时起,东软业务进入第三次调整期,刘积仁强调软件就是制造的同时,提出软件就是细节;东软股份进入筑底期,并一直持续到现在。
刘积仁说,东软这三年做得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进行整体资源的优化。其中最主要的工作为推进东软国际化,强化内部管理,提升成本控制能力、改进过程控制;整合内部资源,从品牌到组织体系,包括财务、人事、人力资源、过程改进、质量保障等,进行了全面的质量优化。
经过三轮调整,东软厘清了未来发展的三大方向:软件与服务(包括系统集成,解决方案,软件出口)、数字医疗、IT的教育与培训。在内部业务调整已近完成的同时,东软在人力资源上的投入也正在显现效应,成为其三大业务方向拓展的生力军。
“别人认为比较困难的事情,我喜欢尝试一下,而我对失败的感觉,不象别人那样在意。搞经营也好,搞企业也好,搞科学研究也好,基本的原理都是一样的,那就是创造性。”
总结成功之道,刘积仁表示,“你没有创造性,做什么也不行,做科研不行,做产业也不行。而这种创造性所带来的第一大风险就是很难得到公众的认可,这会使你心有余悸。因为当你这种创造性提出来的时候,会有很多人认为你的想法并不见得对,这时你禁不住会犯嘀咕,‘是不是我自己错了?’这个时候,正是考验一个人的时候。”
刘积仁简介:1955年8月生于辽宁丹东。教授,博士导师,全国政协委员。现任东北大学副校长,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大学软件集团董事长兼总裁,亚太经合组织工商理事会中国代表。1980年东北大学电子系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1982年获得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1986——1987年在美国国家标准局计算机研究院做博士论文,1987年成为中国第一个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1988年被破格提拔为教授。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十大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全国“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首批入选专家。
前一篇:金庸暗示成功秘籍——孤独成就大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