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媒体叙述中的贫困与羞耻

(2007-09-19 12:38:39)
标签:

人文/历史

媒体

分类: 报纸时评
 

□张柠

媒体叙述中的贫困与羞耻

   据某报7日报道,一些大学在露天场所为贫困生开设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并认为这种做法可能“泄露隐私”,并呼吁“人性化服务”。这是一个有意义的新闻选题,但也是一篇思维混乱的报道,因为它没有说明“隐私”究竟是“贫困”还是“家庭资料”,如果是后者,那么就与是否贫困无关,富人的隐私也不能随便公开。

    报道后面的一大半文字所说的“隐私”,实际上是指“家庭资料”,而不是“贫困”和“隐私”的关系。大学生入校办手续,一般都在公开场合进行,别的同学不怕泄露隐私,为什么贫困生怕泄露隐私呢?媒体叙事无疑是试图将“贫困”作为“隐私”来处理。报道的前半部分含意也很明显,希望发现“贫困”与“羞辱”之间的关联。遗憾的是这篇新闻报道,没有提供任何证据说明“贫困”对于那些新生属于“隐私”。记者采访了两位正在办理助学手续的“贫困大学生”,其中一位说“不在意别人的眼光”,记者于是补充叙述:这位贫困生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些不适应”。还有一位“忙着填表,一言不发”,记者于是又补充叙述:这位贫困生“面无表情,丝毫看不出新生入学的兴奋”。补充的都是一些主观的感觉和猜测。“贫困”是一个客观事实。感到“羞辱”而将“贫困”当作“隐私”,是一种心理感受。对心理感受的报道,需要更多的客观事实来使之显现出来,而不能用记者的“感觉”来证明。这是新闻叙事与文学创作不同的地方。

    面对“贫困”,不同时代的人有不同的心理感受,这都是因为它是被世俗传播媒介叙述、塑造出来的。若干年前,人们喜欢“贫困”,害怕“富裕”,有人甚至习惯于“装穷”,那是因为传播媒介将“富裕”妖魔化,甚至要将这个“妖魔”铲除,使“富人”羞于见人。今天,世俗传播媒介又在将“贫穷”妖魔化,让“穷人”羞于见人。事实上,任何时代都有贫穷和富裕的差异,都有分配的不均衡问题。理性解决结构性和制度性矛盾,尽可能缩小贫富差距,是一个社会管理和统治是否有效的标志之一。实际上,大众传播媒介的叙事,一直在将主要版面和镜头给那些“富人”,跟富人一起娱乐、对话、商谈。偶尔关注一下“穷人”,还要将它视为“隐私”,视为“同情”的对象。这无疑是一种“笑贫不笑娼”的心思在作怪。

    至于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们(包括大、中、小学生,以及辍学者),他们根本就用不着为“贫穷”而感到“羞辱”。“贫穷”的原因不在他们,甚至更多地不在他们的父母,而是另有原因。他们不过是一批将“贫穷”显现出来的“符号”而已。也就是说,贫困地区的孩子们一出生,额头上就已经打上了“贫困”这一印记,就像霍桑的《红字》中那个大红的A字一样。这有什么好羞辱的?这是什么秘密?这是我们同情的对象吗?应该感到羞辱的是那些使他们一出生就带上“贫困”印记的人,应该保密的是那些秘密制造贫困的人,应该羞辱的是贫困者之外的所有人!用不着躲躲闪闪的,让他们在学校的广场上为自己签约吧。【20070908《羊城晚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