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鬼魅广西的文学精灵

(2006-06-05 09:51:16)

鬼魅广西的文学精灵
——为“广西文化舟”北京之行而作
【张柠】
 
 
      广西是一个鬼魅的地方,边疆、山水、歌谣;铜鼓、舞蹈、鸟语;断发、洗足、凿齿……。许多民族在那里聚居,除西部的壮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区之外,还有桂北的西南官话区,桂东南的岭南白话区,杂语共鸣,文化奇异。在奇山异水的衬托下,他们独异的声音、身姿和眼神,仿佛边疆丛林里的精灵。花山岩画上那些远古裸舞的鬼魅就不用说了,就是今天到阳朔走一遭,你也禁不住有唱歌跳舞冲动,而不会有数钱或算计别人的冲动。因此,广西还是一个文学艺术极为发达的地方。她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一起,为中原传统文化的抽象注入了奇思异想。每当北方人的脑子快要僵死的时候,他们就会到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旅行,以便用边疆文化滋润即将枯萎的灵魂。

      有广西朋友用“不懂”替代“不知道”(“我不懂”就是“我不知道”),最初我感到非常吃惊。其实他们是对的,不懂当然就不知道,懂了自然就知道了。比起那些自以为懂了的,或不懂装懂的人来说,他们显得更诚实。我觉得广西文化由两大部分组成,一种是他们很懂的、原产的民间文化,也就是那些让中原人目瞪口呆的歌舞和风俗。听到那种充满神奇魅力的“巴乌”演奏,我有一种醉酒的感觉。另外一种就是他们本来不懂、后来才懂的外来文化,它融进本土文化再生产出高雅文化。这两种看上去有冲突的文化形态在广西相得益彰,而不是相互抵消,所以才成为我所讨论的话题。高雅文学当然是属于后面一种。因为文学不是原生态的民间歌谣,而是受过现代文学教育的人再加工的结果。就是这样一个边疆地区,它的高雅文学生产和它的民间文学一样令人刮目相看。这也印证了一种文化传播理论:某新文化的兴起就像水中掷石,刚开始的时候中心的动静很大,但越到后来,外围的波浪越大。广西正在遥远的边陲搅起文学的波澜。

      在历史上,广西边陲,特别是南宁、桂林、柳州一带人,在弄懂外来文化、并借此创造高雅文化这一点上成绩斐然。但若说起当代,我首先想到的是漓江出版社。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它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家丛书”风靡全国,成了国门乍开的年轻人了解西方文学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成了我书架上的一个醒目标记。随后还有20世纪90年代的《漓江》杂志,成了全国作家和前卫文学青年神向往之的地方,遗憾的是它不久就停刊了,但它在我的脑子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除了刘三姐、阳朔风景、民间歌谣这些土特产之外,人们真正从“当代文学”的意义上开始关注广西,应该是“广西三剑客”崛起和《南方文坛》杂志的创刊。原因在于,他们的起点不是地方特色、边疆风情、民间歌谣,而是跟其他地方站在同一制高点上,与文学的“现代性”焦虑处在同一个语境之中,面对着同样的创作环境,提供了同样高质量的文学产品。“三剑客”的鬼子、东西、李冯就不用说了,还有海力宏、沈东子、凡一平、黄佩华,文学批评界的张燕玲、黄伟林,后起之秀的刘春、杨映川、李约热、纪尘、蒋锦璐,以及移居外省的林白、杨克、黄咏梅等等。这些文学产品的生产者不但形成了气候,还具有传承关系,一代接一代层出不穷。

      我是1996年开始注意《南方文坛》的。那时候我就发现,它不是一份地方性刊物,而是全国性刊物。它瞄准了当代中国文学(而不是当代广西文学)的核心问题,领风气之先,起点之高令人刮目。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冲击、文学的边缘化,使得各地都试图拿文学开刀,一些地方为了短期效益,不惜牺牲文学理论刊物。而《南方文坛》顶住了市场的压力,在嘈杂的市场上发出了尖锐的声音,成了当代中国少数几家文学理论的权威刊物,对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来说,《南方文坛》功不可没。

      今天,“广西文化舟”荡到了北京,要在昆明湖上激起涟漪。他们中间有很多都是我的朋友。他们是一群文学的精灵,犹如花山岩画上鬼魅的影子。我要对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的执着精神和原创能力表示深深的敬意。(2006年6月4日写于北京铁狮子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