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盲、博客、文化生产
——2006中国文化趋势
核心提示:对话式、中国文化分析与预测
一、文化歧视与文化剥削
2006年1月,张柠主编的<2005文化中国>一书出版,在该书的序言<文化商品的流通和"意义"生产>一文中,他写道:"中国当代的文化消费,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大区:第一是文盲区,第二是文化区。文盲区以农村为主,文化区以城市为主。"同时,他提到了"功能型文盲"这一概念:"这种新文盲的标志是:1、不能识别现代社会符号(比如网络流行用语、手机短信、时装体系、Flash、Blog等)的人;2、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按照这种标准,相关研究者认为,文化中心北京就有这种新文盲或半文盲100万人。"
新报人文:你是文盲吗?对于这个问题,也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进行反思。
张柠:现在不是,但我想,我迟早会成为“功能型文盲”的。因为生活日新月异,而我随着年龄的增长终将对新生活、新经验、新交往方式、新符号体系感到陌生,无可适从,从而被时代淘汰。
新报人文: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我出生的那个村庄,举行了持续好几年的"扫盲运动"。有一段时间,我母亲每天都要挨家挨户地去说服一些不识字的村民,让他们学会"写自己的名字"。现在,他们也开始用手机,看韩剧。从某些局部来看,农村和城市之间的"文化差距"正在缩小,甚至为零。一些知识分子(或城市人)认为农村属于"文盲区",在我们看来,存在着一种"文化歧视"。在农民的经济实力与普通城市居民相差无几甚至已经超过他们的时候,一些城市居民用"文化的大棒"来打击农民,的确有助于保持一种"心理优势"。
张柠:传统的文盲很难改变,因为它要求识字、写简单的应用文、简单地计算,这种文盲要“扫除”,有一定的难度。现代生活中的文化经济,全是较高文化的人生产出来的,文化程度低的,只能是被动的文化消费者。“功能型文盲”的产生,并不是因为没有机会受教育的结构,而是思想保守,对现代文明成果持谨慎或者拒绝心态的结果。因此,这种,类型的文盲可能是乡下人,也可能是城里人。有些心态开放的农民,他们识字可能少,但玩弄手机、追逐时尚却非常前卫。传统文盲是不能适应基础文明符号(比如文字)的结果,“功能型文盲”是不能适应现代新符号(比如声电光影)的结果。
新报人文:有很多地方都在开展"民俗旅游"。云南昆明附近一些乡村的"农家乐",也吸引了大量的昆明人,这不仅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也让一些人看到,这些地方不仅景色优美,有的还具有人文价值。这种对农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保护,也存在"掠夺性开采"的行为。在城市的消费文化占据主导之后,一些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人,正在对农村进行一种"文化剥削"。
张柠:乡村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人与自然合而为一,劳动就是人与自然发生能量交换。乡村风景现在变成了一个个孤立的景点,使之从自然中割裂出来了,成为乡村中的商品。这个“景点”已经不是乡村的了,而是城市文化的一个遥远的组成部分。这是新的“圈地运动”。在这个由资本和权力操控的“圈地运动”中,究竟是谁在得利,谁在失利,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新报人文:"我是文盲我怕谁",这是我一个朋友的口头禅。其实,现在敢于承认自己没有文化的人真的很少。由于在受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很多人掌握了很多"知识",却没有"文化"。从大学开始,发起一场"文化保卫战",应该是非常有必要的。
张柠:文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我们前面提到的是最基本的意思,比如能识字和写字,能用现代符号进行交流。至于“文化保卫战”所说的文化,应该是另一个层面的意思。我想,后面所说的“文化”,应该涉及文化与传统的关系,文化与终极价值的关系等一系列复杂问题。在急功近利的商业文化中,这些问题都被人们抛到一边去了,大家都在追求一时一地的得失,因此显得“没文化”。有人用“没文化”来自我解嘲,从而达到安抚自己空虚心灵的效果;还有人通过“犯贱”的方式来逃避,这就是“贱文化”盛行的原因。
二、七嘴八舌与自我表现
2005年12月24日,我国首部博客电影《小强历险记》诞生,这一天也是导演王小峰(<三联生活周刊>记者,网名"带三个表")的生日。2006年1月5日,该电影举行了首映和颁奖仪式。2006年1月21日,人民网报道,我国首部“博客+播客”小说-阿南的《十年光阴·梦想带我去飞翔》,经过改版后,由东方出版社推出,该书从在新浪、搜狐原创和博客网的连载开始,在人气榜上都位居TOP10。
2006年2月18日下午两点,余地打开新浪网的<张柠博客>,左下角的点击数为6638次。随后,余地打开了同在新浪网的徐静蕾的博客<老徐>,点击数为11394118次。2004年2月,余地在"博客中国"建立了他的博客"内心:幽暗的花园"。有一次发贴时,系统提示"该文章中有敏感字符,请整理后重新张贴"。之后,他再也没有使用博客。
新报人文:去年底,每天都有一个朋友发来他的博客地址,让我去捧场。从某种角度来看,新浪网的100多万个个人BLOG,已经变成了一个"博客吧"。在这个"博客吧",大家都在七嘴八舌地自说自话,既在淹没别人的声音也在被别人淹没。如果从心理层面进行分析,写博客,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表现欲"膨胀的结果。
张柠: 写“博客”这件事本身就是玩儿。公众人物的“博客”点击率就高,特别是女明星,这也是无法改变的事实。你说它是“自我表现欲膨胀”,而我认为,没有“博客”也有人在“膨胀”,非常有害地“膨胀”;有了“博客”也有人不“膨胀”。“自我表现”没有什么不好,只要不影响别人就行。而“欲望”,还是应该有一个宣泄的渠道比较好,长期憋着,对身体不好。那么如何宣泄呢?网络虚拟世界仅仅是其中的一种,同时也是一种弊端相对较少的方式。
新报人文:很多人认为,在博客上可以"自由地发言"。事实上,很多声音通过一个看不见的漏斗,被"过滤"了。不过,这种"过滤"并不妨碍一部分人通过博客掌握"话语权"。这是大众文化在网络发展的结果。这种表面上看似"公开、平等"的"话语权"的危险性在于:一、被滥用,并引发强烈的争议。二、人人必欲得之而后快,从而导致一种更加混乱的竞争。
张柠: “博客”给很多没有机会的人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展示的机会,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我们可以将它作为一个分析对象。至于那些心怀鬼胎的人,准备利用这种媒介干什么,我们是无法预料的,也是无法制止的。由他们去吧,是金子总要闪光,是大粪总要发臭。你说的那种“危险性”,或许也有。但你要知道,虚拟世界并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就是现实世界的一个“镜像”。现实中丑陋的事情在博客上也能看到,不要美化博客,也不要害怕它。
新报人文:随着和小说、电影等文化产品的杂交,"博客产业"已经浮出水面。这当然是包括软银在内的众多风险投资商和博客网站运营商一直努力的方向。当博客的"文化影响力"未能完全成熟的时候,它却必须发挥"经济影响力",这也许会使它成为一个"网络骡子",被人驱赶着拉动一辆"欲望的大车"。
张柠:离开“博客”与个体的关系,你现在终于转到商业问题、经济问题上来了。许多“投资商”、“运营商”、“网络经济专家”,正在琢磨如何利用网络这个媒介赚钱。问题在于,他们在玩儿的不是传统的“生产-商品”、“货币-利润”,而是在搞文化呀!他们在玩儿一种能够产生利润的文化符号。这是一个新课题。因此,我们需要大量的“符号经济学家”,更需要的是“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专门家,要揭穿“文化-符号-商品-利润”的秘密。做生意也要明明白白,不要蒙人。
三、诱惑与治疗
在<2005文化中国>一书中,张柠认为:"诱惑就是符号生产的秘密,也就是文化商品的秘密。消费欲望是产生利润的前提,诱惑技巧就是新型生产技巧。"他指出,"现代符号生产能力最强的是都市新型文化人"。同时,他分析说:"假如我们按照这些广告媒介、影视媒介、新闻纸媒介传播的信息(内容)来推测,中国人似乎只能够分成三大类---第一类是身体有病的,第二类是精神阳萎的,第三类是精神性功能亢进的。"
新报人文:马尔克斯在<霍乱时期的爱情>中说,世界上的人无非两种,得了霍乱的和没得霍乱的。近年来,"80后青春文学"像霍乱一样流行,可以作为"文化生产"如火如荼的一个标志。这种流行除了消费者(学生群体)的欲望在需求之外,"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在"诱惑技巧"上的缺乏也是一个原因。
张柠:将“诱惑”作为文化生产的目的,本身就是对文化本身的透支和超前消费。这和商业的本意是同样的。他们的“引诱技巧”并不缺乏,而是越来越老练。只要尝到了一次引诱成功的滋味,接下来一切都顺理成章,轻车熟路、驾轻就熟。这背后是什么在支撑呢?当然是黄金——粪便的高级形式。
新报人文:本雅明说到认为,“在对艺术作品的机械复制时代,凋谢的东西就是艺术品的光韵。”“都市新型文化人在"文化生产"上的表现有目共睹,在这个把"文化价值"转变为"最大利润"的过程中,大众文化与传统文化受到的摧残也是有目共睹的。以"经济指标"作为衡量文化价值的标准,使一部分人把"文化"这一概念简单化、庸俗化、物化,其后果是:"文化生产"无法进行"可持续性发展"。
张柠:艺术品的“光韵”是一种缥缈的东西,是一种可以追忆的东西,或者说也是一种可以“收藏”的东西。难道艺术家就成了古董收集商那样?艺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永恒”的,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光韵”。二是“现在”的,也就是正在发生的“时尚”,缺乏前者,艺术就成了俗不可耐的东西,没有后者,艺术就成了僵尸。因此我没有你那么绝对、那么悲观。更何况文化批判本身,也是文化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
新报人文: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类必然会疯癫到这种地步,即不疯癫也只是另一种形式的疯癫。”在媒介和信息发展的进程中,的确会出现一种面对媒介的集体无意识的"狂欢"。疾病固然需要治疗,但是疾病也是一种常态。在获得"健康"的过程中,大众文化对社会的治疗功能是不容忽视的。
张柠:这正是我说的艺术品的“现在”那一部分。狂欢、宣泄、欲望等等,无论如何都是活的东西。人类的真正敌人不是老虎,而是死亡。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