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模拟试卷中,我的一篇散文:《我把两粒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

(2025-06-20 22:52:33)
分类: 散文
我把两粒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 
高昌 
11月30日上午10时,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送别叶嘉莹先生。 哀乐声中,叶先生的灵车徐徐推入,安放在紫色雏菊和白色百合簇拥着的美丽莲形花台的中间。灵台的前面是由红玫瑰花瓣组成的巨大的心形图案。此时我胸中也如低回的哀乐,一样澎湃着,一样翻卷着,泛起深深的情感涟漪。主持人在哀伤地诵读告别词,我的心也随着她悲凉的声音,一起追忆那颗芬芳而热烈的诗心,一起追溯那纯净而淡泊的百年人生路…… 我跟随主持人的声音给叶先生深深地三鞠躬,然后迈着沉重的脚步,随着吊唁人群慢慢向前走。走得近些,再近些,仔细凝视叶先生一眼。先生头戴棕色花帽,神情安然,静静沉睡。我也和大家一样,把紫色纱网包裹着的两粒莲子,郑重地放在叶先生左侧的百合丛中。 
这两粒莲子,像是晶莹的泪珠,凝结着洁白的哀思;像是沉静的琥珀,闪耀着沧桑的豁达;也像是一串饱含深情的省略号,牵引着美丽的想象,蕴藏着悠长的情愫……一百年起承转合的淡雅人生,如同一首隽永通透的动人诗篇。这诗篇结尾的标点不是决绝的句号,而是一粒粒莲子组成的意味深长的省略号。“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这是叶嘉莹先生的词句。她说:“我的莲花总会凋落,我要把莲子留下来。”小雪薄寒节气,南开大学马蹄湖畔的莲花想来已经凋落了。可是莲子在,芬芳就还在,丰盈就还在,明年还会有新的莲花悠然盛开。美丽的生命如一朵花开,又如一朵花谢。叶先生飘然而去了,留下的诗还在,光也还在。 
叶嘉莹先生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是中华诗词学会的名誉会长,我们对叶先生有着深深的敬仰之情。叶先生受业于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顾随,而顾随先生的女儿顾之京、女婿许桂良也是我上大学时候的老师,所以从个人感情来讲,我对叶嘉莹先生还有着一份特殊的敬重和亲切。2017年,叶嘉莹先生主编、我赏析的《给孩子们的诗园·古诗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天天出版社出版,也使我有机会感悟叶先生传递的中华诗词之美,并留下一份关于叶先生的难忘回想与情思。叶先生一路辛勤耕耘,弦歌不辍,清荷卓立,芬芳万里,她是一位学者、诗人、教育家,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耕耘者、劳动者。诗词经典中展现出来的精神品格、文化魅力,正如重新开花的古莲子一样,在她身上焕发出晶莹璀璨的生命光彩。 2021年5月16日,97岁的叶嘉莹先生在中华诗词学会残疾人诗词工作委员会成立时,曾经说过一段话。她说诗词里,古代诗人的精神、理想、人格、品质是普遍影响我们后世的,“每一个人,无论你身体上有任何疾病,但是,这种精神是永远都存在,永远给我们鼓舞的,这就是我们中国诗词最了不起的地方。”她还勉励大家一同学习诗词,“在精神修养上都有进步”。虽然叶先生多次提到“弱德之美”,但她本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和坚守,她内心的通透和自信,却又有着一份异乎寻常的坚韧和刚强。她的性灵境界高洁纯净,别有一种尘俗之外的清凉和纯真。
 叶先生既有深厚的诗词修养和传统积淀,又有坚实的新旧诗学底蕴和宽广的中西方文化视野。她本人是众所周知的古典诗词传承者,但并不狭隘地排斥新诗,而且还发表过谈新旧诗歌的比较文章,可见其学术胸襟和理论气度。她讲课时从不囿于一家之言,每每能从一点常见的辞章,生发出许多不常见的奇思妙想,而且还能把放出去的思绪之马再在课堂上重新拉回来。这种游刃有余的发散性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鉴别和分析能力,给学子们带来更多新鲜的营养和创新的思维理念。叶先生从“兴发感动”入手,带领听众和读者一起进入瑰丽丰盈的诗词境界,也以其人格魅力让大家感受到那“以生命为诗、以生活实践诗”的诗意人生。 
11月30日下午3点,我参加了在南开大学省身楼举行的叶嘉莹先生追思会。大家对叶先生“一生多艰、寸心如水”的赤子丹忱和家国情怀进行了更多追述和回望。叶先生女儿赵言慧含泪感谢大家对叶先生的爱与关心,祝愿大家“在未来,活出每个人的精彩”。
 砚田溉甘澍,冰心曜晶莹。蕙风穆桃李,蹊径滋欣荣。大家赞赏作为教育家的叶嘉莹先生,但我想,叶先生本质上首先是一位诗人,一位温暖、透明、真诚的本色诗人。她的诗词清雅深挚,她的诗学理论精深宏阔,都有待我们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认真研究。正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中华诗词的温暖和光明代代传承,叶先生也在我们的心中永生。 挽沧海起,看春潮来。沐东风暖,醉晚梅香。我们对叶先生最好的纪念,也正是薪火相传,传光传暖,传真传美,继续为中华诗词事业一倾丹忱,尽献绵薄之力。诗讯播花讯,诗境化世境,岁岁东风绿,代代荐赤诚。我们把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这莲子也象征着我们的誓言和责任。莲子在,花魂在,清荷的芬芳在,中华诗词之美永流传…… (节选自《中国文化报》,有删改) 
↓导读↓ 
【追悼会场景与莲子寄情】 作者在天津殡仪馆送别叶嘉莹先生,目睹灵车缓行、莲形花台与玫瑰心形图案的布置,心潮澎湃。吊唁时,作者将两粒莲子置于叶先生身旁,莲子象征未绝的诗意与生命循环,呼应叶先生“莲实有心应不死”的词句,寄托对中华诗词永续传承的信念。 
【莲子的多重象征与生命哲思】 莲子被赋予三层意蕴:如泪珠凝结哀思,如琥珀封存豁达,如省略号延伸想象,隐喻叶先生百年人生虽落幕,但精神如莲子般蕴藏新生。引用叶先生诗句,强调莲子代表的文化生命力——诗词如莲,凋落非终,丰盈永续,明年自有新莲绽放。 
【叶嘉莹的诗词人生与教育贡献】 叶先生为中华诗词学会发起人,以“弱德之美”为精神内核,一生耕耘诗词教育,培育桃李。她贯通新旧诗学,兼具中西视野,课堂以“兴发感动”引导学生进入诗词境界,培养文化鉴别力与创新思维。主编《给孩子们的诗园·古诗卷》等著作,传递诗词之美,影响深远。 
【个人交集与精神共鸣】 作者因师承渊源(顾随弟子为其大学老师)及合作经历,对叶先生怀有特殊敬重。叶先生在残疾人诗词委员会成立时强调诗词对精神的永恒滋养,其通透自信与坚韧品格,如“清凉纯真”的莲花,成为后学楷模。 
【追思会与文化薪传】 南开大学追思会上,众人追忆叶先生“一生多艰、寸心如水”的家国情怀,其女赵言慧感谢关怀,勉励后人活出精彩。作者视叶先生为“本色诗人”,呼吁以传承诗词之美为纪,莲子象征誓言——诗魂永驻,清荷长芬,中华诗词代代生辉。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开篇时间精确,体现了真实性、严肃性,文章开头描写了人们自发送别叶嘉莹的场景。
 B.将紫色纱网包裹的莲子放在百合丛中这一细节,表现大家对叶先生充满了敬重、怀念与哀思之情。
 C.作者运用借喻的手法,把莲子比作“泪珠”“琥珀”“省略号”,表达了对逝者的深深怀念和敬意。
 D.第四段句号的决绝与莲子省略号是意味深长的类比,句号代表着结束,省略号则表示意犹未尽、余韵悠长。 
7.关于最后三个段落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含泪”展现出女儿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以及对众人关怀的感激,使读者更能共情于这种悲痛与不舍。 
B.“清雅”体现了叶先生诗词风格的清新高雅,“深挚”突出了其情感的深沉真挚,使读者感受到叶先生诗词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C.“挽沧海起,看春潮来。沐东风暖,醉晚梅香”,用字凝练、音韵和谐,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 
D.莲子既代表叶先生的精神、留下的文化遗产,又体现了对诗词研究的代代传承。 8.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比“诗歌界的典范——叶嘉莹”这一标题更好。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看法的理由。(4分)   

 9.读书小组要围绕此文进行一场文学探究,并进行组内交流展示。经讨论,探究主题为:一个让人肃然起敬的形象。作为小组成员,请写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参考答案与解析】 
6.B——A.“自发送别”错误,文章开头描写在天津市第一殡仪馆滨河厅送别叶嘉莹先生的场景,并未提及送别的人群是否自发。C.“作者运用借喻的手法”错误,把莲子比作“泪珠”“琥珀”“省略号”,运用的是明喻,而非借喻。D.“意味深长的类比”错误,第四段中“这诗篇结尾的标点不是决绝的句号,而是一粒粒莲子组成的意味深长的省略号”,句号和省略号在这里是对比,而非类比。句号代表着结束,而省略号象征着叶先生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她的精神品质,不会因为她的离去而画上一个戛然而止的句号,而是会像莲子一样,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不断延续和传承下去,引发人们对她的事迹、思想和精神的长久回味与思索。 
7.B——B.“使读者感受到叶先生诗词举足轻重的影响力”错误,“清雅”“深挚”这两个词主要是对叶先生诗词风格和情感特点的描述,并没有直接体现出叶先生诗词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8.情感上,文中作者在送别叶嘉莹先生时,将两粒莲子放在先生身旁,这一行为贯穿始终,莲子象征着对叶先生的哀思、敬重与追思等情感,标题直接体现了这一情感寄托,而“诗歌界的典范——叶嘉莹”这一标题无法体现这种细腻情感。手法上。莲子象征着叶先生的精神品格如莲子般坚韧,其对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与贡献也如莲子生根发芽,让诗词之美延续,原标题更好地呼应了叶先生的品格与精神。结构上,首尾呼应,强化了文章结构。
 【解析】情感上:作者在送别叶嘉莹先生时,把莲子放在先生身旁这一行为是文章的重要情节,贯穿了整个送别过程。莲子在文中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象征着作者及众人对叶先生深深的哀思、敬重与追思等情感。而“诗歌界的典范——叶嘉莹”这一标题只是强调了叶先生在诗歌界的典范地位,没有体现出这种细腻、深沉的情感寄托,原标题更能传达出作者对叶先生的情感。手法上:莲子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一方面,它象征着叶先生的精神品格,如文中所提到的“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千春犹待发华滋”,叶先生对中华诗词文化的热爱和坚守,如同莲子一般坚韧;另一方面,莲子也象征着叶先生对中华诗词文化的传承,就像莲子生根发芽。原标题“我把两粒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更好地呼应了叶先生的这种品格与精神,而“诗歌界的典范——叶嘉莹”则没有这种象征意义和呼应效果。结构上:文章开头写送别时将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结尾又提到“我们把莲子放在叶先生身旁,这莲子也象征着我们的誓言和责任。莲子在,花魂在,清荷的芬芳在,中华诗词之美永流传”,以莲子为线索,首尾呼应,使文章更加完整。“诗歌界的典范——叶嘉莹”没有这种作用。     9.性灵境界,高洁脱俗。她的性灵境界高洁清净,别有一种尘俗之外的清凉和纯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体悟和坚守,展现出了极高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兼容并包,博大胸怀。叶嘉莹既有深厚的诗词修养和传统积淀,又有坚实的新旧诗学底蕴和宽广的中西方文化视野,她不狭隘地排斥新诗,还发表过谈新旧诗歌的比较文章,体现了其广阔的学术胸襟和开放的学术态度。 
【解析】性灵境界高洁脱俗:文中明确提到“她的性灵境界高洁纯净,别有一种尘俗之外的清凉和纯真。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悟和坚守,她内心的通透和自信,却又有着一份异乎寻常的坚韧和刚强”,叶嘉莹先生一生致力于中华诗词的研究与传承,她对诗词文化的热爱和执着体现了她高洁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世俗的功利,给人一种尘俗之外的清凉和纯真之感,让人们对她充满敬意。 兼容并包,博大胸怀:叶先生“既有深厚的诗词修养和传统积淀,……可见其学术胸襟和理论气度”,在学术研究方面,她能够接纳和研究新诗,并且从更广阔的中西方文化视野来审视诗词文化,这种兼容并包的态度和广阔的学术胸襟,不仅体现了她的学识渊博,更展示了她作为学者的大气和风范,令人肃然起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