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匡庐一恪

(2024-08-22 15:00:29)
分类: 散文
中国文化报 > 2024-08-14
匡庐一恪

高  昌 文/图

上庐山访植物园,为的是拜谒陈寅恪先生及夫人唐筼的“永眠地”。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奇峰叠嶂、群岭逶迤,如今也因为陈寅恪先生的缘故,又多了一座山——景寅山。“景”是“敬仰”的意思,“寅”则暗指陈寅恪先生。

在久负盛名的庐山植物园,景寅山只是其中一个不大的小丘,却也因了陈寅恪先生的风骨与才学,无形中增加了令人敬仰的精神海拔。山脚下的路口右侧,随意竖起一座立石,上书红色大字“景寅山”,是书法家杨农生先生用凝重的“虎爪钩”所写,书法大气沉稳、苍劲古朴。沿着平缓的石阶徐徐而上,心里回响着陈寅恪先生的诗句:“读史早知今日事,看花犹是去年人。梦回锦里愁如海,酒醒黄州雪作尘……”其情其韵,总觉得好像故人一般。仿佛转过树丛,一拐弯,就能碰到……

正是郁郁葱葱的旺盛季节,牵牛花伸展着婀娜的丝蔓,如同缠绵的绿色思念,捧出一朵朵圣洁的心花;灯笼花倒挂着金钟一样的小小花冠,摇曳在柔软的枝条上,仿佛有芬芳的火焰在花瓣中间静静地燃烧;铁角蕨、瓦韦等珍贵的蕨类植物,散淡地分布在高大的松杉之间,仿佛是大山的一缕缕沉郁思绪,又仿佛是沧桑深处的一片片幽思;而那些疏影参差的美国凌霄、硕花摇曳的德国鸢尾、缀满红珠的法国珊瑚树、生机蓬勃的日本红松等,则让人联想到陈寅恪先生学贯中西的环球视野……

景寅山上,并没有想象中的一般名人墓地常见的墓茔,只有几块有着特殊纪念意义的石块,简朴而庄重地摆放在一个开阔的小平台上。主石是一块横向摆放的两三百万年前第四纪冰川留下的椭圆状漂砾石,上面镌刻着书画家黄永玉先生题写的碑文“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出自陈寅恪先生为王国维先生写的祭文,同时也被人们用来表达对他本人情操和风骨的敬重。主石旁边的石头上,镌刻着“陈寅恪唐筼夫妇永眠于此”的字样。低调的石头就像是坚硬的骨头,撑起这片景寅山的峥嵘气象。石头周围生长着不知名的小草,有小虫在跳,小蝶在飞,还有美丽的梦,在静静地开着花朵……





陈寅恪先生著作并不是太多,我读过他写的《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论再生缘》等作品,“诗史互证”的考据扎实翔实,学问做得精当、透彻、厚重。而除了学问,陈先生在做人上的情操和格致,则更令人称道。要知道,骨骼中如果添上哪怕一丝丝媚气和俗气,也无法挺起这石头般的脊梁啊。

陈寅恪先生名字中的“恪”,表示“谨慎”和“恭敬”的意思,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应该读作“Kè”,但是学人们口口相传,都按照他家乡的方言读作“què”,这个读音成为一种风习,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也被当成一种“学问”。虽然也有人论证陈先生自己接受“恪”读“Kè”音,但读为“què”音,至今似乎仍是约定俗成的“主流民意”。我想,这种普通话之外的“特殊待遇”,也含蕴着人们对先生的一种独特的敬重情感吧!

庐山正是旅游旺季,游客很多,但是专程到访景寅山的游客似乎还不是太多。这也和陈先生耐得寂寞的淡泊性情相谐和。草花相伴,流云相牵,山泉鸣弦,松风鼓瑟,自成一处静谧的本色风景。陈先生在怀念庐山的一首诗中曾经写道“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松门松菊何年梦,且认他乡作故乡”,这首诗是1945年写的,现在终于魂归故里,不用把“他乡作故乡”了。记得他还曾感叹“青史埋名愿已如,青山埋骨愿犹虚”,如今能够和夫人一起长眠在匡庐的故乡青山之间,想来是心有所慰、梦有所托了。

庐山不只是一座风景名山,更是一座文化名山。这里走过代代先贤,也发生过一幕幕风云激荡的历史壮剧。而今而后,匡庐一恪,也很自然地融入关于庐山的光阴故事中,占有一个低调的文化位置,增加一份珍贵的文化分量。

郑重地,我站在中间的石头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并献上一阕《减字木兰花·庐山谒陈寅恪墓》:

天风难撼,遍地芳芬君独占。寂寞萍踪,磊块参差郁郁胸。

心头热焰,光彩无须顽石嵌。笑傲群峰,云外昂然一老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