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去年的这一天

(2009-05-12 09:07:37)
标签:

地震一周年

分类: 往事

    去年的这一天,虽然灾难并没有直接降临成都(都江堰除外),但成都人已是饱受惊吓。

    那一天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

去年5月12日我们小区停电了。中午两点多,我在家里收拾好带到办公室当作晚餐的饭盒,准备去报社上班。谁知道在背我的包时不小心把餐桌上一个装咸菜的小玻璃瓶扫落到地上打碎了。我只好拿扫把处理好玻璃渣才坐电梯下楼。当时只有一个电梯在运行,我想可能是因为停电的原因吧。

为什么我会特地写打扫玻璃瓶的事情呢?因为如果没有这个小插曲,地震的那一刻,我应该正行走在大街上,是最安全的一个人。

等电梯快到达一楼时我突然想起刚才打扫玻璃渣时饭盒放在家里忘了拿,就又摁了个19楼,到了一楼没下电梯。这时电梯门在一楼打开了,上来一个穿着工装的50岁左右的男人,看样子是我们小区的维修工人之类,按了负二楼的标识。电梯关门以后却往下行,原来是他先按了下楼的指示。

电梯门刚一关上,就开始激烈摇晃,我以为是电梯出了什么故障,想着现在距离最底层的负二楼不过是几米高度,即使突然坠落也应该没啥生命危险吧。所以我并不是很害怕,只是向那工人模样的男人抱怨你们这是什么破电梯呀,怎么晃成这样了。那男子一个劲安慰我说,别害怕别害怕,没事的。

说起来从一楼到负二楼,电梯的运行时间应该非常短暂,但是那天我怎么感觉像是经历了一个世纪那么长呢?电梯到后来越晃越厉害,我几乎站不住,声音也越来越颤抖慌张,那人真的是非常镇定啊,就像他曾经历过一百次这样的事件一样。我猜可能是因为他穿了那身工作人员的制服吧,是职业的责任感使他强迫自己不能慌乱吧。到了负二楼,晃得像狂风中的树叶一样的电梯还是晃晃悠悠地停住,并顺利打开电梯门。那男人本来是站在我的前面,但他非常具备职业素养、非常绅士地用手掌为我挡住仍轰隆作响的电梯门,说:你先走!我箭一般射出电梯,通往地下停车场还有一道紧闭的防盗门,此刻也抖得“卡嚓卡嚓”直响。这时我已经很清楚:是地震!其实我应该立刻回身冲向消防楼梯上到一楼逃生,但当时我的脑子已经完全混乱了,根本没想到还有这条最捷近的逃生路线,只一门心思从停车场跑出去。我好不容易打开那道防盗门冲向地下停车场,只见昏暗空旷的停车场天花板上几只大幅度摇晃着的节能灯闪着鬼火一样昏暗幽蓝的光,地下也在乱摇乱晃,并伴有哗啦啦轰隆隆的声响,如同到了地狱。

当时我想:几年前我没有在车祸中死亡,现在这个空旷的地狱就是我的葬身之地了吧。恍惚听见那男人在电梯那边喊我,但我已经完全顾不上了,只想赶快找到上楼的路口。我一边乱窜一边听到自己在惊恐地大喊:这不是在做梦吗?我多希望这恐怖的一刻是发生在梦境里呀。乱转一气,终于找到出口,疯一般跑上负一楼,看见那个已空无一人的收费的小门亭,看见从一楼的出口处射进来的阳光。那是来自地面的阳光啊!我跌跌撞撞地向着阳光的方向跑过去,看见几双从大楼疯狂向外面跑动的脚。我知道:自己安全了!

直到第二天,我才想到当时我应该从消防楼梯逃生,我估计那男人当时喊我,也是想叫我走那里。

后来我知道,那位非常有职业精神的男子是我们小区的电工——张师傅。在此向张师傅致敬。

我跑到公路边,那里聚满了我们小区惊魂未定的邻居们,有的还打着赤脚。当时我的手机已经没电了,听邻居们说现在根本打不通任何电话。我的腿已经软得几乎无法迈步,想着一定要赶紧去报社拿到充电器给手机充上电好和家人联系,连忙打的来到报社。在出租车上,司机告诉我:刚才他开车在路上跑着跑着,突然发现从路边的建筑物里一下子黑压压涌出一大群人,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又发现自己的车子在拼命摇晃,想着自己怎么还吓得不会开车了呢?这时才反应过来是地震了。当时第一个念头是千万不要发生地裂了啊,前面的路早已被越来越多的人群挡住,根本不能开得很快。

    下车来到报社,见大门口也围了很多惊慌的同事,我实在累得站不住了,就进到门卫小房间里坐下来。刚坐下去,就听见别人大喊“又来了!”我和所有人一起潮水般狂奔向公路中央,一会儿感觉没什么了又回到门卫室坐下。就这样反复几次,搞得疲惫至极。我一直惦记着和家人联系的事情,还是冒险跑到17楼办公室去拿了充电器就跑下来。在门卫室里充上电,立刻就有短信,是老公的:“你还好吧?”那一刻我鼻子一酸,几乎掉下泪来,连忙回短信说我还好,可是根本发不出去。那时就连座机都打不通电话。又过了一小时我又收到女儿的短信,说她现在很好,问我的情况。我听别人说反复地发短信说不定就能发出去,我就坐在那里不停地发短信,真的发出去几条。这时我的心情轻松了许多,居然也有说有笑了。还在别人的手提电脑上看到一条搞笑的对联,给几个朋友发了出去。我是想通过这条短信告诉朋友们我现在还好。——当时我还完全不知道这次灾难竟如此严重,有那么多的死难者!

    这时已经是下午5点多,以往这个时候我已经把稿子都基本处理完了。报社乱哄哄的,几个领导站在院子里开会,我没见到我们部门的任何人,和任何人都联系不上,我知道部门的记者们一定都出去拍新闻了。我办公室所在的新闻大楼已停了电梯,我不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干什么。后来我干脆跑到编辑出版大楼四楼上去,平时我晚上8点半在那里开会,知道那里有几个多余的电脑可以使用。我自己找到一台没密码的电脑,开始工作。几个编辑出版中心的同事跟我说你就在这里呆着吧,我们这里应该是最安全的吧。话音未落楼又开始晃,大家又疯狂地往楼下跑,在下面呆一会又上楼,如此这般折腾了几次。

    这时我和老公用座机联系上了。他第一句话就是:我们今晚睡哪里?我说:我也不知道。他说:我们睡车上吧。不过我不能来接你,我的车快没油了,现在根本加不到油。我说,没事,我自己想办法。我估计晚上会加班到很晚。他说出租车肯定打不到的。实在不行我就骑辆自行车来接你吧。我说,好。(老公所在的医院离我们报社还是比较远的)

    这时我非常感慨,甚至有几分幸福感:虽然平时老公总不大喜欢回家,但在这种危急时刻,我们一定会在一起的啊。这就是亲情了吧,看似平平淡淡,却如此真切温暖。想到这样的夜晚和他一起共度,我心里非常塌实。

    唯一有点不安的是和女儿联系不上。因为当时移动公司信号基本不通,只有联通没问题。我给女儿的宿舍打了无数次电话都没人接,很显然她们不可能在房子里。突然想到女儿一定会设法和我们联系,而老公的小灵通是可以打通电话的。我马上又和他通话,果然女儿才和他联系了,说是学校已经停课,但不允许学生回家,晚上学校安排学生们统一在院子里睡觉。

    我又用座机给父母打电话报平安,他们告诉我他们和我弟弟都急坏了,一直跟我联系不上,连妈妈老家的很多亲戚也纷纷打去电话问我的情况。

    我回到17楼办公室拿东西的时候看见办公室一个很沉重的大柜子都倒了,还有饮水机和一些瓶瓶罐罐之类也全部倒在地上,办公室一片狼籍。我猜家里(19楼)肯定也差不多是这个样子吧,反正也不回去住,管它的。

    晚上记者们纷纷回来发稿,我的编辑工作量是平时的几倍。加上没有固定的办公电脑,很多在新闻大楼的编辑记者都跑到编辑出版中心这边来抢电脑用,整个编采环节都是乱哄哄的。我一会在这台电脑上用一下,一会借用一下那个人的电脑,总算把该做的事做完了,晚上12点半,主编老Y就叫我先回去了。我在报社门口等了好一会都没等到空的出租车,门卫说他们几个小时都没看到有空车经过。有个门卫建议由另一个门卫用他自己的车子送我,收取一点费用。就这样我才顺利地到了老公的医院。

    我就这样在我家那辆小奥托车上坐了一夜,椅背不可能放得很低,因为后面那排椅子上堆满了他们科室买的矿泉水和方便面。老公陪我坐到2点多就去科里值班了,一夜没睡。

    车子四周全是席地而睡的病人和他们的家属,也闹哄哄的,不断有人通报最新消息:现在又死了多少个人什么的。半夜我有两次因车体摇晃迅速跳出车外,4点多那次我都跳出车子一会了,才看见一群人从地铺上爬起来迷迷糊糊地乱跑一气。可见我的反应能力是很迅速的,呵呵。

    半夜和早上老公来看了我几次,他怕我被车里的蚊香熏得中毒了。

    早上接到女儿电话,说她晚上睡在学校的楼梯口,淋不到雨,一有动静就可以迅速跑到操场上去。我一下子觉得心里更塌实了。

    我闺女真是很能让人省心的孩子。

我一直睡到中午才起来,和老公一起去吃了一点东西,脸没洗头没梳,回到单位去上班,仍是不敢上17楼,在四楼和别人一起抢电脑。

从那天开始,整整一个多月的时间,包括周六和周日,我几乎每天从早上10点半赶到单位,工作到晚上12点以后点甚至两三点,只有端午节当日才休息过一天。那段时间我的生活只有这几个内容:工作、吃饭、睡觉。那期间频频有中央领导来川,我们主任和主编都亲自去跑一级任务了,我每天上午、下午都要帮他们去开采前会、编前会,要帮他们安排记者采访,要把领导的指示和部门的情况上传下达,要为摄影专版写稿,还要完成自己的本职编辑任务和晚上开编前会报稿子......那段时间因为缺少睡眠,经常头疼;每天铺天盖地的灾区新闻也令我心情非常坏,我觉得自己就像一个上满发条的机器人,工作,工作,工作......每每因为太疲惫想要生出怒火的时候,我总这样想:我算幸运的啦,家人都是安全的,房子也没塌。就算自己是为那些失去了家园和亲人的灾区同胞做一些事情吧。——这样一想也就没有怨气了。

 在车上睡了三天,在老公医院的帐篷里睡了三天,才回家去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