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源头活水 |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打开思维之门,通往理解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一堂好课源于教师提问的精准性与合理性,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与学成功的关键。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带着思考,我在《让教师学会提问》一书中寻找答案。
课堂上,我们会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但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才能激发思考、探究、引出更多的问题和思考,使学习者处于不断发掘问题深度并丰富问题内容的状态之中,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具有七个特征:1、是开放式的,不存在唯一的、最终的、正确的答案。2、是发人深省和引人思考的,这些问题常常会引发探讨和辩论。3、是需要高级思维的,如分析、推理、评价、预测等。仅仅通过记忆知识点无法有效回答这些问题。4、会指向学科内重要的、可迁移的观点。5、能引发其他问题,并激发进一步的探究。6、需要证据和证明,而不仅仅是答案。7、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反复出现,需要反复不断地使用和修订。基本问题,是一堂课或者是一段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问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将教学中那些看似孤立的、分散的知识点或解题技能进行联结,甚至那些抽象的看不见的思想和某些策略经过积极探讨,使学生学会得到关联性的理解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应用和迁移。由此可见,基本问题是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发展高阶思维的推手,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元认知,提高反思能力。它具备三个内涵:“重要”和“永恒”;“基本”和“基础”;对于个人理解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问题指向重要的、可迁移的概念,这些问题标志着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学习“答案”,更应该引导他们学会如何思考、提问和不断学习。好的教育就是以此类终身学习的问题为基础的。
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每种类型的问题都有不同的、合理的目的。使用一两个基本问题来构建学习,对学生不断进行反思以便逐渐理解核心思想和过程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在新课程改革的当下,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而引导之法,贵在善问”。善于设疑、提问,是教师转变课堂教学角色,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