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博文
标签:

教育

分类: 源头活水
摘录
通过分解课程标准来设计基本问题
(2020-03-08 16:48)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业研修

  面积单位家族中有一位成员很特别,它就是“公顷'。它的特别体现在两点。

 名称

   其它面积单位都有平方

分类: 源头活水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创造始于问题”,问题是打开思维之门,通往理解的钥匙。在课堂教学中,课堂提问是教师运用最普遍、最重要的教学手段。一堂好课源于教师提问的精准性与合理性,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与学成功的关键。如何设计课堂提问?带着思考,我在《让教师学会提问》一书中寻找答案。

课堂上,我们会使用不同类型的问题,但只有那些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才能激发思考、探究、引出更多的问题和思考,使学习者处于不断发掘问题深度并丰富问题内容的状态之中,这就是作者笔下的“基本问题”。

基本问题具有七个特征:1、是开放式的,不存在唯一的、最终的、正确的答案。2、是发人深省和引人思考的,这些问题常常会引发探讨和辩论。3、是需要高级思维的,如分析、推理、评价、预测等。仅仅通过记忆知识点无法有效回答这些问题。4、会指向学科内重要的、可迁移的观点。5、能引发其他问题,并激发进一步的探究。6、需要证据和证明,而不仅仅是答案。7、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反复出现,需要反复不断地使用和修订。基本问题,是一堂课或者是一段教学内容中的核心问题,能够

标签:

教育

《复习课:学生“再生长”》
   复习课,怎么上?我们知道,“整理”与“练习”是复习课的两个主要环节。整理,使学生对知识建立结构化、网络化和关系性的认识,温故而知新;练习,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训练相关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环节,教师问,学生答;练习环节,教师出题,学生练习。这是比较多的数学复习课的“常态”。不过,这样的复习过程,逼仄了学生学的时间与空间,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复习,应当拒绝简单意义上的“重复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再认识、再思考、再经历、再生长。
    一、复习课,不玩“花架子”
    如何整理所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教师在梳理复习材料中设计了表格,学生课前填表,也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整理。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汇报课前的整理。这样安排,课堂教学顺顺当当,课会上得很流畅,课也会上得挺好看。不过,学生对这样整理的认识是肤浅的,为什么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整理,为什么将面积与周长联系起来,如何比较面积与周长的不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会主动去思
标签:

教育

《简单?不简单!》摘抄:
读懂学生的想法,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有时,我们在课堂上未必能真正读懂学生的想法,那在课堂教学之后,应该多一些回顾反思的意识。多一点回顾反思,少一点自以为是,我们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况且,有时未必是学生的错。或许,我们还发现了教师自己在教学中的不妥不当。

上帝给他一个任务,叫他牵一群蜗牛去散步。
不催它,不唬它,不责备它…
“蜗牛”慢慢爬,
他还是彬彬有礼的样子,
不急,不躁,
依旧面带微笑,享受着散步的时光。
突然感觉,这里的微风那么温柔!
面对学生,要做到这样,真的不简单。我们得努力!

反思: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边要执行教学预案,一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把握好两者,对教师来说的确是极大的挑战。经常在一节公开课中,总会看到授课教师的不真诚(客套),儿童的不自信,课堂的不过瘾。我想这一切还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业研修


119日我参加了区小数骨干联盟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执教的是苏教版二(上)的《7

标签:

教育

分类: 专业研修

1017日,我有幸参加了合肥市小学数学学科教师评价专题培训活动。小学生绿色指标评价活动开展已有几年时间了,本次培训活动让我有机会更深入地学习和了解评价的意义和重要性,为今后在教学中应该关注和努力的方向作出了指引。

标签:

教育

分类: 他山之石
俞正强:特级教师,金华师范附属小学校长,著有《低头找幸福》《种子课》等,《小学数学教师》封面人物。
干所有事情,都要先明白我要干什么,上课亦是如此。在我们走进课堂前,要先明白我们去干什么,既所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水平,即是教学活动所支付时间的价值所在。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线的小学数学教师一讲到教学目标,便一脸困惑,不知所措,然后一头钻进课堂开始教书。这种尴尬现状,真的应该重视起来。以此写下这篇文章,发表一点个人想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梳理:关于教学目标的经历
分类: 诗意人生
1.
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
2.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谢亭送别》
3.
青溪归路直,乘月夜歌还。
——王绩《夜还东溪》
4.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源头活水

尽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离我们这个时代已有一些距离,但是从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却感觉不到时空上的差距。那些文字那些道理在今天读来依然像是指引教师发展道路的明灯。

   有一位女教师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的,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跟所有人一样,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调查过500名教师子女上大学选择的专业,发现只有14人选择了师范院校,原因是他们的子女看到做教师的父母工作的辛苦。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因为我的外祖母也是一名小学老师,深知其中的辛苦和劳累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