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读书笔记三

(2020-02-08 17:04:19)
标签:

教育

《复习课:学生“再生长”》
   复习课,怎么上?我们知道,“整理”与“练习”是复习课的两个主要环节。整理,使学生对知识建立结构化、网络化和关系性的认识,温故而知新;练习,帮助学生查缺补漏,训练相关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整理环节,教师问,学生答;练习环节,教师出题,学生练习。这是比较多的数学复习课的“常态”。不过,这样的复习过程,逼仄了学生学的时间与空间,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智慧,压抑了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复习,应当拒绝简单意义上的“重复学习”,从封闭走向开放,让学生再认识、再思考、再经历、再生长。
    一、复习课,不玩“花架子”
    如何整理所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教师在梳理复习材料中设计了表格,学生课前填表,也就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有关知识进行了整理。课上,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汇报课前的整理。这样安排,课堂教学顺顺当当,课会上得很流畅,课也会上得挺好看。不过,学生对这样整理的认识是肤浅的,为什么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整理,为什么将面积与周长联系起来,如何比较面积与周长的不同,这些问题,学生并不会主动去思考。也就是说,教师精心设计的表格,将知识间的联系与不同整理出来。这样的整理,看似学生在做,其实是教师越组代府。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结构,看似十分清楚,却往往是教师“清楚”学生“糊涂”。 因为对学生面言,他们其实没有经历主动建构知识网络的过程,整理的方式与过程,都是教师为学生准备好了的。
    那梳理复习材料中是否可以不出现表格,而是“留白”",让学生自己去整理呢? 不难发现,三年级的学生能整理,但他们不会用表格的方式去整理。而用表格整理所学内容,是一种梳理复习的方法,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相关学习内容,要让学生学会的。学会学习,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具体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逐步落实的。
    在这节课中,教师在学生相互交流各自所做的整理表格的基础上,让学生不再看表格,而是回顾如何比较,从哪些方面比较,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板书,完成表格的绘制。学生经历表格的动态生成过程,对表格的内容、样式,获得更为深刻的认识,对用表格整理所学内容多了一份体验。
    而在学生汇报过程中,学生的表述可能不是很准确,教师组织其他学生及时给予纠正;学生的汇报可能没有做概括,教师引导学生及时提升想法;学生的汇报出现一些错误,教师针对学生的典型错误组织学生辨析并深人讨论错误之处,探讨如何化错为对。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将自已课前完成的整理表格与全班课堂上共同完成的表格进行对照检查,对错误“一个也不过”,学生在审视、交流的过程中完成自我纠正。
    这里要说明的是,原先有这样的预设:在学生交流表格所填内容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再次比较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思考:能否“统一”成一个公式?同样的,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是否也能够“统一”起来?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学情,对上述过于挑战性的问题,做出了“暂时搁置”的教学调整。
    这样的复习,重视学生的表现,基于学生真实学习情况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在这样的课堂上,能听到学生生长拔节的声音。
    复习课,不能仅仅是“好看”,忌玩“花架子”。复习,不仅仅是“表现”,更重要的是表现的过程中“实现”。表现是“过程”,实现是“结果"。
    二、复习课,不是“炒冷饭"
    复习课中,学生要练习怎样的问题?复习课中的练习,与新授课、练习课中的练习有着怎样的不同?如何让学生在复习课的练习过程中获得真实地生长?在这节课中,教师通过开放性的问题,让所有学生基于自己的认知水平投入思考、参与交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手捧的是“自己做的刚出锅的新鲜饭”。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想法,或是想法数量上的差异,或是解决问题方法上的差异,或是想法水平的差异。但每个学生都有想法,他们在课堂中都交流了各自的想法,每一位学生都有参与交流的机会与舞台。学生的发言相互补充、修正。交流、汇报的过程,是每一位学生获得新的认识、长进的过程。他们在深度参与的过程中,认识从朦胧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刻,从片面走向全面。每位学生感受并发现“新”我。
    开放题的设计,体现“低入、多思、高出”的原则。所谓“低入”,指题目思考的起点低,所有学生都能投入思考;所谓“多思”,指题目本身具有较大的思维空间,不同的学生会有多样的思考;所谓“高出”,是指不同的学生通过思考都有相对于自己而言的高产出,都有较大的进益与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开放题的运用,追求的不是学生的想法有多么丰富,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位学生是否投入了思考,是否在思考中有新的长进,并且在交流的过程中是否促进不同想法的比较、沟通与融合,每位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优化各自原有的想法。也就是说,学生思考解决问题,不是仅仅追求想法的多样,而是追求想法的深入。这,也是比“表现”更重要的“实现”。
    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表现为题目本身的开放性,而在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放,教与学方式与过程的开放。
     在题目交流之前,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有一点是明确的,教师和学生都在听、都在想,都在交流各自的想法,并在听、想、说的过程中形成各自的认识。
    课,不是要上得四平八稳,一切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而是,教师与学生不断有新的想法,新的发现,当然,这里的新想法、新发现,是基于学生各自原有的认识,是对自身的“突破"。
    在整理复习材料中,还设计了一项内容,让学生推荐一道易错题。 因一节课 40分钟的限制,这道题目的交流学习,会在后续的课堂中安排。由此也说到,一节课的学习任务的多少,容量的大小,并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是根据学生的学情相机调整。因为学生的生长,是学生自己的生长,是由学生完成的生长,教师,替代不了,替换不了。
    复习课,既不像新授课有“新鲜感”,也不像练习课有“成就感”,但复习课和新授课、练习课一样, 都让学生生长。与新授、练习相比,复习,是学生“再生长”。教师需要紧紧把握住复习课的“生长点”,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容在梳理、练习的过程中,自己生长、自然生长、自由生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