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读书笔记一

(2020-01-20 18:13:30)
标签:

教育

《简单?不简单!》摘抄:
读懂学生的想法,真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有时,我们在课堂上未必能真正读懂学生的想法,那在课堂教学之后,应该多一些回顾反思的意识。多一点回顾反思,少一点自以为是,我们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况且,有时未必是学生的错。或许,我们还发现了教师自己在教学中的不妥不当。

上帝给他一个任务,叫他牵一群蜗牛去散步。
不催它,不唬它,不责备它…
“蜗牛”慢慢爬,
他还是彬彬有礼的样子,
不急,不躁,
依旧面带微笑,享受着散步的时光。
突然感觉,这里的微风那么温柔!
面对学生,要做到这样,真的不简单。我们得努力!

反思:
  课堂教学中,我们一边要执行教学预案,一边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把握好两者,对教师来说的确是极大的挑战。经常在一节公开课中,总会看到授课教师的不真诚(客套),儿童的不自信,课堂的不过瘾。我想这一切还是源于教师自身的问题而引起的一连串的负面效应。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课前缺乏认真备课的环节,总认为一节常态课,反正是关起门来的,在课堂上更多倾向于信口开河,即便讲漏了,讲少了,还有弥补的机会,于是在这样的散漫的教学日子中,一次次放纵自我,失去了磨练的机会,更糟糕的是养成了诸多教学中的坏毛病,以至于到了公开教学的时刻,展现不出一个真实的自我,唯有客套和拘谨了。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少了真诚的教师又怎能换回儿童敞开心灵的放飞呢?于是课堂变成了教师向学生索答案,学生看教师眼色凑答案的局面,脱离了真实的课堂怎能让观者感受过瘾呢?
  曾见过有教师在课堂上很明显误听误解孩子所回答的问题导致教学走进死胡同的情形,着实让“旁观者清”的听课教师们急了,而他自己上完课后也不曾反思过那一次“事故”,直到有教师提示,才意识到自己错过怎样的精彩,然而教育怎能只是为一个精彩而存在的?它更是一份责任。
  就像贲老师的这篇案例所要传达的意思一样,课堂上真的只是学生“答错”了这么简单吗?教师如果多一些反思,多一份理解或许会发现之前不曾有的突破。看似简单的,不一定只是简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