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且行且思
且行且思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80
  • 关注人气: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笔记二——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

(2019-03-28 12:49:48)
标签:

教育

育儿

分类: 源头活水

尽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离我们这个时代已有一些距离,但是从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却感觉不到时空上的差距。那些文字那些道理在今天读来依然像是指引教师发展道路的明灯。

   有一位女教师在给他的信中写道:“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是的,没有时间啊!——这是教师劳动中的一把利剑,它不仅伤害学校的工作,而且损及教师的家庭生活。教师跟所有人一样,也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孩子,因此就需要时间。苏霍姆林斯基曾调查过500名教师子女上大学选择的专业,发现只有14人选择了师范院校,原因是他们的子女看到做教师的父母工作的辛苦。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曾有过这样的心理体验。因为我的外祖母也是一名小学老师,深知其中的辛苦和劳累,于是等到我的母亲选择学校时坚决不让其再从事这一职业。然而,小时候,我却经常听到每每母亲谈论此事时话语中的透露出的遗憾和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羡慕。以至于到了我这一辈又重操起旧业来,每每她向人介绍起我来,语气里充满了满足感。可见,教师这一职业是令人神往,又是倍尝辛苦的。因为选择了这一职业,便意味着源源不断的付出和终身不歇的学习。

   怎样解决这个时间问题呢?苏霍姆林斯基写道:”它完全取决于学校的全部活动是怎么安排的。“其中写道,有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全区的领导、教研员都来听课,课上得非常出色,以致于教研员们都忘记记笔记。”他们坐在那里。屏息静气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变成了学生一样。“课后,一位教师请教为什么他的课如此具有感染力?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段答话开启了一个窗口,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奥秘。为什么会是终生准备呢?这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应当在你所教的那门科学领域里,使学校课本里包含的那点学科基础知识,对你来说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你的学科知识的大海里,你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一粟。

  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如果教师在他刚参加教育工作头几年所具备的知识,与他要教给儿童的最低限度知识的比例为101,那么他有了1520年教龄的时候,这个比例就变为201301501。时间每过去一年,学校教科书这一滴水,在教师的知识海洋里就变得越来越小。数量可以转化为质量:衬托着学校教科书的背景越宽广,犹如强大的光流照射下的一点小光束,那么为教育技巧打下基础的职业质量的提高就越明显,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教材时就能更加自如地分配自己的注意。他的思路不再只是放在讲课内容上,而是放在学生身上,他不仅在教书,而且在教书的过程中给学生以智力上的训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