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日记】家长,请不要虚假接受孩子
(2012-09-21 23:28:21)
标签:
少儿接受行为暗示亲子关系育儿 |
分类: 教育杂谈 |
没有一位家长能够接受孩子的所有行为。一个孩子的某些行为总是会进入家长的“不可接受行为区域”。有一些家长,他们的“可接受行为分割线”处于长方形中很低的位置,但是从未见过一个“无条件接受”的家长。有些家长假装接受孩子的大部分行为,但是这些家长也是在扮演着一个好家长的角色。因此,很多时候他们的接受都是假装的。表面上,他们可能会做出接受的表示,但是内心的真实感受却是不能接受。
|
可接受 |
|
虚假接受 |
|
不接受 |
假设一位家长因为5岁的孩子很晚还不肯睡觉而感到恼火。这个家长也有自己的需求--例如读一本书。与哄孩子相比,她更希望去看书。此外,她还担心孩子睡眠不足导致第二天爱发脾气或是患上感冒。但是这位尽力遵循“宽容”原则的母亲不愿向孩子发号施令,因为害怕这样做与她一贯的原则不符。这名家长只得表现出“虚假的接受”。她会表现出接受孩子很晚睡觉的行为,但是在她的内心却对此一点也不接受;她感到十分恼火,或许还很生气,而且她无疑感到诅丧,因为她自己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当一位家长虚假地接受孩子的行为时,会对孩子产生什么影响?众所周知,孩子对家长的态度异常敏感。他们能够极为敏锐地感知家长的真实情感,因为家长会向他们的孩子发出“非语言讯息”--被孩子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感知的暗示。一个内心恼火或生气的家长会情不自禁地发出微妙的暗示,可能会皱眉,挑起眉毛,以特定的声调说话,做出特定的姿势,或是面部表情僵硬。即使是年龄很小的孩子也能感知这些暗示,从他们的经验中得知这些暗示通常表示妈妈不是真的接受了他们的行为。这样一来,孩子就有可能感受到家长无声的责备--在这一刻,她感到她的家长不喜欢她。
当一位母亲实际上感到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但是却用行为表现出接受时会怎样?孩子也会收到这个行为信号。这是她真的被弄糊涂了。她收到了“混合的信息”或是相互矛盾的暗示--家长的行为告诉她,很晚睡觉没有关系,但是非语言的暗示告诉她,妈妈并不是真的愿意让她很晚睡觉。这个孩子“陷入了困境”。她想晚点睡觉,但是她也想得到妈妈的爱(被接受)。晚睡觉这个行为似乎是被妈妈接受的,但是妈妈却皱着眉头。现在她该怎么办呢?
使一个孩子陷入到这样的困境中会严重影响她的心理健康。每个人都知道,当你由于从其他人那里得到了令人困惑的信息而不知道该选择哪种行为时,是多么诅丧和不安。假如你问一个朋友可不可以在他面前抽烟。他回答:“我不介意。”但是,当你点燃香烟时,他的眼睛和面部却发出了非语言暗示,告诉你他实际上是介意的。你该怎么办?你可能会问:“你真的不介意吗?”或者你会满腹怨气地熄掉香烟,或者你会继续吸烟,在此过程中知道你的朋友不喜欢这种行为。
当遇到家长虚假的接受时,孩子也会陷入同样的困境。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会使孩子感到自己不被家长喜爱。这会导致孩子不断地进行“试探”,会致使他们产生很深的焦虑感,并使他们缺乏安全感等等。
我开始认为,对于孩子来说,最难相处的是那些甜言蜜语、“宽容放纵”、从不发号施令的家长,这样的家长看似对孩子十分接受,但是却微妙地传达出不接受的暗示。
虚假的接受会带来眼中的副作用,从长期来看,它甚至可能会对亲子关系造成更多伤害。当孩子接收到“令人困惑的信息”,她可能会开始对家长的诚实和真诚产生怀疑。他们从很多经验中得知,妈妈说的与想的常常不一样。最终,这个孩子会失去对这样一位家长的信任。
当孩子产生这些情绪时,说明他们的家长并没有真正做到隐藏他们的真实情感和态度,尽管他们以为自己做到了。在亲子关系这样亲密和持久的关系中,家长的真实情感很少能在孩子面前隐藏起来。
因此,当家长受到“宽容育儿”这种倡导的影响,试图在远远超越他们的真实态度的情况下扮演一个善于接受的角色时,他们严重地损害了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了影响。家伙需要了解的是,他们最好不要在违背自己真实态度的基础上试图扩大他们的接受区域。当家长感到无法接受孩子的行为时,最好不要假装接受。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