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分类: 我的电影观 |
《地心引力》影评 “当技术不在成为瓶颈,创意决定一切”
(原文刊载于《新京报》文娱版,内容略有出入)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这将是本年度最出色的进口大片”。这是*天下午看过《地心引力》后,笔者与几位朋友的一致看法。
用现在流行的网络语言,我们都要对本片“赞一个”。不过赞的是什么可能就因人而异了。单从我个人来说,我觉得明显有几个方面的值一提:
首先,我的朋友把这部电影评定为“灾难片”和“逃生片”,我表示赞同,但同时又补充说是“灾难类型片”,因为这种叙事特征的电影,现在的好莱坞已经难得见到的了。在全球观众司空见惯的爆米花灾难片中,通常都要有脸孔分明的正反派,还要有激烈的对抗和由刺眼的快剪堆砌起来的所谓“紧张气氛”,而且十有八九还要硬塞进去男女主人公之间摩擦出来的泡沫爱情、以及为刻意营造幽默氛围添加进去的插科打诨……但是以上这些东西在本片里一概没有,甚至连必要的反派人物都没有,整个故事就是简单的平铺直述,呈现给观众的只有女主角的独角戏和她神经质似的自言自语。
单单评论情节的话,那么仅此而已,无甚出奇。但是凭借最尖端的电影摄制技术,导演用各种封闭空间下的运动镜头和特别考验调度水准的长镜头叙述技巧,去突出在失重的舱室内飘游的自由感和身处太空的孤独感。
这个电影简直就是长镜头的大荟萃,各种运动镜头反复进行着漫长的纵向延伸,把空间感渲染的淋漓尽致,也正好把3D电影所具有的视觉冲击优势做了一次教科书风格的展现,他要比《阿凡达》更能体现出IMAX的视觉震撼效应,阿凡达里的3D和IMAX只不过是电影技术进步的炫耀和非必要属性的换肤,即便谁再去看2D版,也不会有太多的减分;但是地心引力已经把Z轴向的纵深感完全融入为镜头带入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不看优质的3D版,就根本体会不到在失重场中的“浮游”。
其次,我的朋友说这还是科幻片,这次我表示反对,分明是只有“科”而没有“幻”嘛。导演把中美俄三家的太空竞赛做了一次商业化的调戏,还通过女主角的逃生过程,把这三家一个不落地进行了极富娱乐色彩的国际大串联,尤其是那句“没关系,它的操作系统和联盟号是一样的”,简直是太恶搞了。
如果说本片只有简单的情景和炫目的长镜头特技的话,那么又错了,因为尽管这是孤独的逃难逝世,但并不缺乏在节奏控制中的施加进去的紧张气氛,当女主角坐进返回舱后,慢节奏的逃生就随着最后穿越大气层的冲刺而骤然紧张起来,尽管很“狗血”,但还以女主角最终安然回到人间,预示着在自我的救赎后同时完成了人性的洗礼。
其实仔细琢磨的话,就会发现这个片子和去年李安导演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即都是孤独的个人漂流记和个体救赎经历。区别是少年PI偏重文艺色彩,本片是商业制作。少年PI用一个男性少年和一只老虎的同舟共济,以主角对老虎的驯服,对自己做了一次内心变异的“野兽镜像”,讲的是一个带有文艺范儿味道的寓言故事。而本片是偏重商业口味,要强调娱乐片所特有的紧张感和视觉暴点,因此用不着那么深刻的镜头语言。在电影情节的重要拐点,比如女主角决定自杀时,导演安排她最为依赖、也是勇敢牺牲自己的男配角,通过梦境对她进行一次及时的解救。这种情节的安排,即属于好莱坞商业片中很老套经典的“主角天助论”,同时也非常符合女性惯有的依赖心理。如果用鲁滨逊来对二者进行区别的话,很简单——少年PI找到了(或者说冥想到了)他的“星期五”,而《地心引力》的女主角身后永远有上帝与她同在。说句玩笑话,我不知道已然年过半百的导演阿方索·卡隆在筹拍此片前是否专心攻读过女性心理学,不过很显然,他在此片中他女性心理活动把握的很是巧妙。
我们中国的电影和负责引进电影的审查机构人员,通常都极端推崇美国好莱坞电影里体现的工业元素,崇尚电影产业所代表的科技实力和技术进步色彩。但是,无论是去年李安《少年PI》还是今年这部《地心引力》,恰恰都是以通过最简单的二元人物关系就完成一个成功的、勾人的电影故事。“当技术不在成为瓶颈,创意决定一切”。我们和人家相比,不足的空拍不只是工业技术的差距,更有创意和想象力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