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影观15:连载第一次总结兼谈电影拷贝发行
(2009-10-09 17:07:57)
标签:
中影集团保利博纳华谊兄弟新画面张艺谋张伟平发行院线拷贝娱乐 |
分类: 我的电影观 |
时间过的真快,从我发这个帖时算起,到今天已经十一天过去了。扬扬洒洒地写到现在,我觉的有必要做一下整理。我在今年年初开始动笔写这个《话题》,下笔的动机是在去一所大学做了一次关于电影的讲座之后产生的。本帖的前八章都是在今年三月写完,距现在已经过去半年,所以这几章措辞中出现若干处和现在进行时不符的交代,读者也不必诧异。从第九章到最近的十六章则是在最近十天里利用工作之后的剩余时间完成的,因此写的很匆忙,经常是写完之后不检查就帖出来,病句错别字比比皆是,让各位见笑了~
在这里,我要说句有点不虚心的话了:感觉类似我这种专业解释为主、技术色彩浓厚的帖子,在**的人气都不会很高。可能大家都喜欢看八卦吧,有“爆料”内容的话题都是广大网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要不然“八卦”和“杂谈”也不会成为**人气最高的两个版块。
而且就我这题目来说,名字起的忒土鳖了,平淡无奇不抢眼,如果换成“一个电影人知道的内幕”、“我和张艺谋不得不说的故事”,“我所认识的冯小刚”、“著名影星葛优鲜为人知的一面”……估计点击率立马儿就翻上去了。人类本来就是对游戏和各种纯娱乐活动有着天然的好奇感和参与(掺和)意识,对名人还有浓厚的猎奇心理。这让我想起很多年以前梁左对我讲过的一件趣事:当年,这位相声作家和泰斗侯宝林先生同去北京大学做了一次讲座,舞台经验丰富的侯老先生一进礼堂就明白这是一个什么“场”,因此他的讲话内容中穿插了大量的包袱缎子,把相声演员“逗坏蔫滑”这四大舞台台风表现的淋漓尽致,会场里笑声不断;轮到梁左了,他显然没有侯大师的表演经验,对着话筒大讲相声语言史和曲艺理论,不到十五分钟,原本座无虚席的台下散去三分之一,让台上陪坐的北大领导很没面子。
在本章这个总结中,我特地重申一下自己的态度,就如同在本帖一开始所言:我来**是出于朋友的建议和邀请,发帖回帖的目的是想和诸位一起讨论话题而不是制造话题,不干哗众取宠的事情,不讲胡说八道的“真相”;写文发帖属于个人业余消遣,并不在乎在网上引起多么轰动的关注,看的人少不要紧,能得识一二知音就足矣了~
(本章原作于某论坛,故上述段落中的时间交代和内容陈述都不指电影网)
上一章我把中影、保利和华谊三家的情况和各自特色都做了介绍,当时正有别的事情等着去处理,写的急切,匆匆忙忙就收笔了,文章最后部分行文草莽,也没仔细做总结,现在补上吧。
在国内最大的几家电影制作/发行公司中,新画面本来也可以算做一大家,但是我前面有意没有提及,原因是这家的情况实在有些特殊:他只和张艺谋合作,对其他导演一概“无视”;老谋子要是不拍片了,新画面宁肯关张歇业。对导演如此,对其他方面也是类似的收敛作风:不签演员,不推歌手,不捧新人,不参与电视剧制作……张总的那对小眼睛只停留在“张艺谋”和“电影”上,商业活动极其保守。
相比之下,同为民营影视公司的保利和华谊兄弟的商业扩展速度在最近几年则非常迅猛:电影、电视、广告、音乐唱片、艺人经纪、院线、综艺节目制作……这两家向娱乐行业的各个领域都伸出了触角,奋力瓜分强占市场。
新画面公司和张艺谋的合作,如果只用一般出于功利性质的商业眼光去打量,是永远看不明白的。这种相互合作更多是靠“二张”多年的交情联系在一起。投拍老谋子的电影,按张伟平的话说,首先想到的是“朋友仗义”,然后才考虑市场因素。
不得不说,我对这种行为的确是“无语”了:其中有四成是惊奇,剩下的一半里,有点感动,有点感慨……
这样一来,中国电影的发行就形成以下四种经营模式:
1、A制作 A发行 A院线,一家就全部具备以上全部流程,完全够的上这个标准的只有中影集团,保利博纳勉强也算达标了;
2、A制作 A发行 B院线,保利博纳、华谊兄弟、新画面、光线传媒;
3、A制作 B发行 B院线:中影引进的大片和港产片;
4、A制作 B发行 C院线:保利、华谊等引进的港产片。
俗话说,猫有猫道,鼠有鼠道。大片小片的宣发成本和方式不一样,不同题材的影片的宣发方式也各有特色。在前面“影响票房成绩因素”的鱼骨分析图中,列在发行因素下面还有一项:拷贝发行量。就那这个来说吧,08年《赤壁》这种吞金大片可以发行1400个以上,06年的《夜宴》570个,02年的《英雄》也有400个,《疯狂的石头》只有100个……
随着这几年内地总票房的水涨船高,无论大片小片的拷贝发行量都在逐渐增加。象08年中影发行的《我叫刘跃进》完全是跟“石头”之风的小成本电影,但拷贝发行量却超过《石头》一倍;而大片的拷贝发行量若是不超过一千本,都不好意思和媒体打招呼~
不了解电影发行的人,恐怕对这些数字也没有准确的印象,这需要放在大环境下去对比才能看出差距。得益与最近几年各地多厅电影院的兴建,中国内地银幕数量(表面数量)在08年达到了4000个。大片发行1400本拷贝,后者不过是前者的三分之一略强。也就是说,只能满足一线大城市的主力院线的发行需求;小片发行100本拷贝,这数量别说全国了,连北京市的电影院都覆盖不过来。
数字一对比就清楚了,敢情是银幕多而拷贝少。拷贝该怎么分,这就涉及到发行资源上的问题。
银幕数量高达4000,但主要分布在人口和经济实力强的大城市,尤其是几个特大城市,而且每年新增加的银幕也多是在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里。拷贝的目的地和人才流动的走向一致:哪里越发达,就在哪里汇聚的越多。
影片题材内容也是影响拷贝发行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我们都知道,冯小刚是拍“京味幽默”风格的喜剧电影起家的,在01年的《大腕》之前,他的电影观众的地域局限性很明显,呈现北多南少的趋势,北方(尤其是北京)地区是冯家喜剧的主要市场。根据这个特征,发行商就会把拷贝多留在北方大城市的院线里。
而港产动作片《叶问》的发行商则完全相反,他们把拷贝多提供给广东的电影院。众所周知,粤、港语言文化同源,香港影视和电视台在老广土著当中的地位可比CCTV还重要。每年春节联欢晚会在岭南地区惨淡的收视率足可以证明这一点了。《叶问》内地一亿元票房的一半以上是在广东一省境内取得的~
国内目前电影宣发模式是第一轮主力城市院线;第二轮主力城市院线 二级城市院线。
即京、沪、穗(含深)、俞(含蓉)等少数个人口规模和经济基础都名列全国前茅的特大城市被列为一线城市。新片上映前,这些城市的主力院线都能首先得到新片拷贝,与首映式同期上映。
部分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被列为二线城市。在拷贝发行量充足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国产大片或引进大片),能在首轮放映时从发行商那里拿到拷贝,但大多数情况下是在二轮放映时拿到部分拷贝,还有一些拷贝是一线城市首轮放映后由发行商送到二线城市院线去的~
另一方面,现在国内的发行、放映已经完全实现院线制了,单独的电影院早已不受青睐。以北京来说,早已形成了新影联、万达等以连锁/加盟形式组成的院线巨头,有些院线联盟在多个城市扩张发展了。但在这个过程中,出于商业目的的考虑,大型院线往往都注重在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内划分各自的势力,中小城市和乡村市镇就被忽略了~
从目前的发展势力来看,在资本力量的推动下,还有宣发与院线结合的趋势。象中影集团和保利集团这两家都有各自的控股院线。华谊兄弟旗下虽然没有院线,但他和国内几家大型院线的合作关系却是最畅通的。而组建自己的院线也是华谊下一步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