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电影观14:中影与韩三平

标签:
中影集团韩三平华谊兄弟王中军保利博纳于冬冯小刚宁浩娱乐 |
分类: 我的电影观 |
在原来某个论坛呆了三周以后,我发现一个特色,即凡是针对某人某事、或者具体某部电影的帖子,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和踊跃的回复。估计是大众的立场和评判眼光都不相同,发表一个偏左的言论,立刻会有右派和中间路线站出来给予反击和回应,反之亦然。争论就在这种立场的较量上逐渐升温、升级,帖子就火了。
本章节中,我就说说中国影视界的龙头企业——中影集团和董事长韩三平。
就在我下笔的时候,华谊将于国内创业版上市的消息已经登在包括网络在内的媒体头条上了。而中影也早有类似的上市计划。这两家代表了国企和民营两种体制在同一市场共生共存,即相互竞争又相互依存的现状。
在前面“档期战争(下)”一章中,我已经就中影、华谊兄弟、保利三家的情况作出了分析和介绍。其中提到一点,即这三家每年的电影产量和发行量占据了总量的六成以上,而其中中影的综合实力又足以抵上另外两家之合。这几年中影搞出一连串的大手笔动作,带动了整个电影票房市场的膨胀了。这里面就有人看不惯了。这些天我一有空就关注影视区的帖子,发现有那么几个ID,顽强地扮演着“韩黑”的角色,一口一个“戏霸”,把帖子搞的乌烟瘴气的。说句不太好听的,几位爷对中国电影大环境的认识恐怕尚处在屁嘛儿不知的程度,居然还有如此的古道柔肠成天躲在被窝里骂街,其精神实在可嘉。
中影是国企,那么就如同中石化或者中国电信一样,具有体制上带来的某些优势和特色,同时也有体制上的不足。
中影最大的优势是他的综合实力和资源优势,拥有电影产业完备的生产流水线。集团成立之后在院线、数字动画、后衍生市场等方面又多有扩张。到08年数字制作基地一期完工后,中影的布局更加完善,与其他影视集团相比,技术上的领先地位也更明显。尤其是在诸如胶磁互转这种后期工序上,华谊和保利这等民营企业都要依靠中影的支持才能完成。
上游的制作如此,下游的发行也基本类似——中影旗下的七家院线占据了全国商业院线和银幕总量的三分之一强。
至于中影的劣势,也和绝大部分国企一样:背着包袱和民营企业展开竞争。无论是华谊的王中军还是保利的于冬,他们都不用为几千号退休职工的养老和医疗问题发愁,但老韩不成。其他诸如发展问题,人事问题,上市当中的股权问题……一切国企改制当中存在的毛病在会在中影身上体现出来。
中影是由北影、青影、少影、中国对外联合制片、中影发行等多家公司组建起来,从一个角度看是产业链齐备,但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面临着“整合”问题。令人信服的是,中影自韩三平领军中影以来一直平稳发展,这也是老韩能坐稳位置的主要原因。
华谊也好,保利也好,他们对电影的投入都是受“利”驱动的,赔钱的买卖不干。王中军就非常坦诚地表示一切一利润为第一。与这些民企的商业动机和企业文化不同,中影还要承担诸如培养电影人才、艺术片探索等商业风险大、市场回报不高的责任。《疯狂的石头》火了,《疯狂的赛车》赚了,有人说中影得了宁浩得市场,可谁又会想到06年前默默无闻的宁浩呢?谁又注意过他那部同样默默无闻的《绿草地》呢?如果不是中影这个伯乐,恐怕宁浩也不会有今天的成就。
中影每年在电影产业上的投入,从市场赢利和公司运营上看,明显是“以赚钱的养不赚钱的,用挣来的补赔进去的”,一方面是《赤壁》这种大片的巨额票房,另一方面还有上百部毫无商业回报的艺术小片。更不要忘了,今天已经成为中国头号票房冠军导演的冯小刚就是在韩三平的支持下拍摄了他的首部贺岁片《甲方乙方》,当年的冯爷还是个野路子出身的电视剧编剧/导演呢。
现在石油、电信行业的国企巨头都形成一定的垄断趋势,但这个现象不会在电影行业内发生。这是由电影产业的特色具体决定的:电影是一种工业,同样还是一种创意产业,不是那种在生产线上流出来的、千篇一律的产品。在谈到培养电影新人问题时,韩三平曾经说过一句话:“至少要给年轻人三次机会。”这足以让许多有志于电影业的后来之辈建立信心了。
老韩还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作为中影集团的董事长,我的收入并不高,但成就感很强烈”。中国电影的商业/产业化是在本世纪才开始,一哄而起要走的路还长~
提到韩三平,我总是想到原长虹的领头人倪润锋,恰好这两位都是大型国企负责人,又都和四川颇有关系。每次看见老韩那张脸,我总是感到有几分熟悉,后来某次偶然看到一个考古节目后,顿时恍然:那是一张典型的三星堆的脸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