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乱世情》:华丽的俗套
标签:
杂谈 |
文/9条命
从引进版的中文译名《澳洲乱世情》,到片头刻意而为的复古字幕,似乎就要告诉观众这个电影无论如何是要和《乱世佳人》扯上些关系的,对于公认的经典,模仿或致敬原本就是个很难说清楚的事情,偏偏导演自信十足得给出“澳洲版《乱世佳人》”的定位,且不论影片的质量能否达到前辈的高度,单只是这份自信也足以早早吊起我们的胃口。
不过,熬过两个半小时的时长,真正值得回味的却只有电影中那些美仑美奂的画面,澳洲籍导演巴兹·鲁尔曼极其称职地将家乡独特的地理景观呈现在大银幕之上,让人叹为观止,作为一部史诗爱情巨作,《澳洲乱世情》徒有华丽的外表,却未能讲出一个好故事,虽然不失养眼好看,却处处留下斧凿的生硬痕迹,没有了《罗密欧与茱丽叶》和《红磨房》的激情四溢,即使中规中矩、四平八稳,也已经是风味尽失,也许驾驭一部号称澳洲影史投资最巨的电影,“绝不容有失”的心态已经先行束缚了巴兹鲁尔曼的手脚,最终让影片成为一出荒腔走板的“咏叹调”。
影片中这样的靓人靓景浑然一体的画面比比皆是
影片在中段有明显的段落划分,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篇幅过长,最初有剪成上下集的想法,全片“家园”的主题贯穿始终,以白人之死开场,到白人之死终结,俨然一部殖民主义者“悔罪道歉书”,只是没有此类题材应有的深刻,轻佻有余,厚重不足;意外丧夫、不能生育的女主角,桀傲不驯的牛仔、失去亲人的混血男孩“巧克力”,组成新家庭,但“强留”的念头与作法,却令她一念之间二者皆失;而牛仔反对女主角,与其说是尊重原住民传统,不如说是他对家庭与丧妻之痛的一种“逃避”,这样的处理既模糊了主人公的观点,导致无法对她(他)的行为产生认可与同情,无形中削弱了剧力冲突,而落入俗套,好在片中的“贸易冲突”与“种族冲突”不断制造出大小高潮,中间更穿插牛群狂奔及日军战机轰炸的大场面,倒也不至于因一味口舌唠叨而造成冷场,只是本该作为重点的爱情反而成了不痛不痒的点缀。
从巴兹·鲁尔曼的前作来看,他本来就算不上擅长史诗大片或讲复杂故事的高手,他是那种在简单的故事中通过熟练运用各种电影手法搭配歌舞元素而内力大增的导演,《澳洲乱世情》过于庞大的野心显然让他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做足功课,依旧还是“意思有了,格局不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巴兹·鲁尔曼的歌舞片情结依旧清晰可见、如影随形,30年代的好莱坞童话歌舞片《绿野仙踪》便成了片中关键角色,那首“Over the Rainbow”更是以哼唱、口哨、口琴等形式反复出现,除了交代出影片的年代背景之外,也成为不能生育的女主角笨拙表达母爱的故事蓝本,而最终男孩也终于在银幕上看到了真正的《绿野仙踪》,结尾“没有任何地方比得上家”的台词,更是直接来自于这部经典老片的结论。
妮可·基德曼片中的旗袍造型高贵性感
从表演上来看,妮可·基德曼和休·杰克曼都是典型的“色相优于演技”,二人凭借出众的外形,一个展示亮眼的衣着,一个大秀健硕的肌肉,而忽略了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尤其是影片开场部分,妮可·基德曼扮演的娇贵妇人一下船便扭腰摆臀,象极了卡通人物,而休·杰克曼以一对多的群殴戏出场,更是打翻了尼可的行李,让内衣胸罩成为两人“不打不相识”的道具,虽然热闹搞笑,却几近低俗闹剧。尼可基德曼的角色,原是希望兼具费雯丽在《乱世佳人》中重建家园的傲骨与梅丽尔·斯特里普在《走出非洲》中让众绅士举杯的气概,遗憾的是她的表现远不能与前辈们相提并论,甚至两大主演的交集也不见想象中的火花四溅,即便是雨中拥吻加激情床戏,也看不出有多少化学反应,甚至风采被那个担任旁白讲述整个故事的混血小男孩盖过不少,实在有些尴尬。
《澳洲乱世情》其实更象是好莱坞澳洲帮们功成名就后的一次集体衣锦还乡,电影成为《乱世佳人》一样的传世经典基本没戏,但如果因此带动了澳洲观光热,倒也算没白辛苦一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