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巧,目前,北京电视台正在热播新版电视剧《红楼梦》。大家都知道,一代文豪曹雪芹,写了一部传世之作《红楼梦》,却有多少人知道,曹雪芹,还是一位制作风筝的大师。10多年前,我曾采访过曹氏风筝传人--费保龄大师。10多年后的今天,我再一次走进了费大师的家。
    http://s8/middle/53ffedd4t8f95592da827&690
   
费大师的家在北京红桥附近的一个平房小院里。房间不大,也就15米左右,房前一个小院,和房间一样宽,显得很拥挤。走进房间,由于只有房间的后墙上有个小窗,室内光线很暗,需要适应一会,才能看清房间的摆设。我发现,费大师的房间基本和我10几年前采访时一样,没有什么变化。墙上依然挂着几幅老人喜爱的风筝作品。唯一有变化的是,原来挂在南墙上的“曹雪芹风筝”字幅被挂在了西墙上。
   
本以为,10多年过去了,费大师会有些变化。没呈想见到老人后,发现我眼前的费老精神依然矍铄,谈笑风声。谈起曹氏风筝和风筝谱来,依然能思路清晰地娓娓道来,看不出老人已有78岁高龄。
    http://s8/middle/53ffedd4t8f9388e6f1d7&690
   
费保龄大师近照
   
http://s13/middle/53ffedd4t8f93896184ec&690
      
我97年拍摄的费大师
 
   
费保龄1928年生于天津,解放初期曾在北京一家银行工作。他从小就非常爱放风筝,但之前的他都是买风筝来放。后来,他开始自己学着做风筝,并每逢节假日去天安门广场试放。一天,他正在天安门广场放风筝,有个人来到他的身边观看。此人不是旁人,正是让他与曹氏风筝产生不解之缘的孔祥泽先生。
   
那时孔先生手里有一部分手抄的曹雪芹《南鹞北鸢考工志》。据记载,曹氏风筝起源于乾隆十九年左右。《《南鹞北鸢考工志》,详细介绍了43种曹氏风筝的扎、糊、绘、放技艺,每种都绘有骨架图、彩图,并配有扎糊诀和画诀,图文并茂,实属罕见。
   
其实,孔祥泽已经观察了费保龄很长时间。他发现,费保龄的手很巧,人也勤奋,特别是对风筝制作很执着。孔祥泽就把他的《南鹞北鸢考工志》拿给费保龄看。当费保龄看到《南鹞北鸢考工志》后,一下子被其中的艺术魅力所震撼,他还是第一次看到世上有这么祥细介绍风筝制作的图谱,他一下就被深深地吸引了。  
   
孔先生说:这是个宝,不能让它在咱们手上丢掉啊。他就问费保龄愿不愿意把它传承下去,费保龄没有想到,孔先生会说出这样的话,他犹豫了下,便很干脆地答应了。从此,费保龄便与曹雪芹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
   http://s11/middle/53ffedd4t8f9561f163ea&690
   
说起这本《南鹞北鸢考工志》,这里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1943年,孔祥泽当时是在大学学习雕塑。他当时是在帮助日本籍美术教授高见嘉十工作,他偶然见到了曹雪芹的遗著《废艺斋集稿》(共八卷),集稿的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里,记载了曹雪芹设计的数十种风筝的扎制图式、口诀和放飞技巧。日本人购得此书后,如获至宝,他不允许别人拍照。孔祥泽先生发现了《南鹞北鸢考工志》后,也是非常欣喜,他便会同另外三人,分别抄录文字、摹绘图样。但只抄了26天的时间,还未全部抄完时,手稿便被日本人带回了国,从此再未露面。而这部抄录的并不完整的曹雪芹风筝画谱就留在了孔家。
   
费保龄得到这本《南鹞北鸢考工志》后,便一头扎进这里研究,按照《南鹞北鸢考工志》里描述的开始制做风筝。这本图谱里,有风筝的扎制图式,有绘画口诀,费保龄刚开始接触时,不时遇到难题。曹氏风筝的特点是造型、画工都非常讲究,造型以沙燕为主,燕子的身部多装饰着繁复的蝙蝠、蝴蝶、牡丹等纹饰,寓意吉祥富贵。费保龄在复制这些风筝时发现,制作风筝时,要严格按照图谱上的扎糊诀去做。费保龄说:“经过多年的实践,我发现,制作风筝时,我有时尝试将图画稍做调整,将骨架和造型稍做改变,但发现这会影响放飞。你改来改去,发现还是曹雪芹设计的风筝最美,结构最合理,最好放飞!”费保龄说:“想在曹氏风筝基础上有所创新太难了,曹雪芹的设计难以超越!”
    如何把画诀中的文字变成图画,呈现在风筝上,也让费老着实费了不少脑筋。扎糊出来的瘦燕,还需要上彩。“眉心夔纹翠点碧,眸外花颜红润玉。”是说燕子的眉心要画上夔纹和翠绿色,眼球外睑用红色。“琴瑟凝歇曲似终,降幅缤纷舞又起”这句如何理解?“曲似终”怎么表现在瘦燕的画面上?一天,费保龄去放风筝。当他把风筝越放越远时,他忽然觉得自己领略到了这句画诀的真正含意!扎燕的燕翅和燕尾上的羽纹原本是画成直直的线条的,这不对,应该要改画成曲线形的。就如同美女赵飞燕身上所穿裙子上的花纹。以前人们放的风筝大,在放风筝的时候,会在风筝线上续一些做成锣鼓、风琴这般的小物件上去。它们随着风筝飘飞发出很动听的声音,如演奏乐曲一般。这样,当风小的时候,在瘦燕上带的锣鼓、风琴声音会渐渐弱下去,给人的感觉就如一只曲子即将演奏完毕。而赵飞燕裙子上的花纹随着距离的变化,使人视觉上感觉它们在旋转着一点点收拢,而花纹中那些红色的蝙蝠又如桃花瓣一样犹自盘旋、飞舞。这才叫诗情画意!
    http://s8/middle/53ffedd4t8f95662882e7&690
    http://s3/middle/53ffedd4t8f956682ef82&690
    
瘦燕
   
从60年代接触《南鹞北鸢考工志》起,费老便开始潜心研究曹氏风筝。80年代初,为了更好地研究和制作风筝,费老还放弃了银行的工作,专门制作风筝。
   
1988年,费老在一次上研讨会上,结识了台湾《汉声》杂志社的编辑。这是一家致力于收集、整理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化,在国内外颇有影响的杂志。当他们的编辑,发现了费老的扎燕风筝图谱后,异常兴奋。杂志社当即决定
 展开编辑制作《曹雪芹风筝谱》的工作。后又联系了孔祥泽先生,将孔祥泽摹抄的各式扎燕的画诀、扎糊诀和费保龄所描画的图谱分别编辑成《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和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1999年,经过十多年的努力,二书终于编成出版。
    http://s16/middle/53ffedd4t8f956a86b73f&690
    http://s2/middle/53ffedd4t8f956ab48581&690
    http://s7/middle/53ffedd4t8f956ad30516&690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的主要内容是将费保龄所绘制的六种七十三幅扎燕风筝图谱加上说明文字,指出其所表现的吉祥涵义;以欣赏风筝艺术画面为重。《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考工志》则是详细解释孔祥泽提供的画诀、扎糊诀,并记录下费保龄在北京椿树头条为我们制作蓝锅底雏燕风筝的示范;内容以工艺部分为主。” 
《曹雪芹扎燕风筝图谱》在2007年德国莱比锡世界图书博览会上,被评选为“世界最美的书”。
   
而今,已经将近80岁高龄的费保龄,依然对制作风筝情有独钟。虽然他年事已高,但他的心依然在风筝上。采访时,他拿出了很多压箱子底的宝贝,让我拍照。这些藏品里,除了有曹氏风筝的肥燕、瘦燕、比翼燕、小燕、雏燕外,还有些费老其它的藏品。比如青蛙、双鱼、八褂、蝉等,一件件藏品,真的是美不胜收!
    
http://s5/middle/53ffedd4t8f956f3772c4&690
    
双头燕
    
http://s1/middle/53ffedd4t74c224c4a8c0&690
     
蝴蝶燕,是费大师一件非常钟爱的作品
    
http://s15/middle/53ffedd4t8f957017e8de&690
  
     最传统的风筝--沙燕,又叫蓝锅底
    
http://s1/middle/53ffedd4t8f957142e600&690
     
双鱼
    
http://s13/middle/53ffedd4t8f957170b65c&690
    
画工精美的蟾蜍
    
http://s1/middle/53ffedd4t8f957cc06420&690
    
    http://s8/middle/53ffedd4t8f957cdee1d7&690  
    八掛
    费保龄是目前为止惟一一位被国家命名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在做风筝的人中,费保龄占据了很多个第一:以个人制作的风筝进全国工艺美术
展览会的,他是第一人;在中国美术馆办个人风筝展的,他是第一人;由中国邮票公司出版风筝邮票的,他是第一人;以风筝制作技艺入选北京工艺美术大师的,费保龄是第一个;入选北京特级工艺美术大师的,费保龄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称号的,费保龄是第一个,而且是到目前为止惟一的一个。1996年,鉴于费保龄在民间文化保护、传承和创作方面所取得的卓越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他一级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