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资源浪费是政府信息不公开
杨于泽
政府信息不公开,理由一向挺多的,比如属于机密啦、“没有制作相关信息”啦,总之说起来头头是道,振振有词。面对这样的情况,人们彻底没了脾气。
当下社会上正在津津乐道“大数据”,使我们可以从全新的角度来看待数据的意义与价值,深化对数据的认识。大数据就是海量数据,看起来杂乱无章,似乎缺乏价值和意义,但如果开发出某种分析工具,我们就发现其中别有洞天。美国人大量从中掘金,现在国内很多人也跃跃欲试。
英国人迈尔-舍恩伯格与人合著了一本《大数据时代》,向世人展示了大量成功的掘金案例。2009年,世界上出现了一种叫甲型H1N1流感的流感病毒,谷歌的工程师分析2003年至2008年季节性流感传播时期美国人最频繁检索的词条,构建出一个特定数学模型,用于对谷歌保存的海量搜索指令进行分析,以此跟踪H1N1爆发趋势,相关论文发表在《自然》杂志上。他们的预测比流感爆发提前了一两周,且与官方统计数据高度吻合。
第二个事故,是美国华盛顿大学人工智能项目主管埃齐奥尼开发了一个预测系统,让人们知道机票价格未来一段时间的走势,预测建立在41天内的1.2万个价格样本基础上,这些数据是从一个旅游网站上扒取过来的。埃齐奥尼以此创立Farecast公司,后来以1.1亿美元价格卖给了微软。
什么是资源?在中国人眼里,矿产是资源,市场经济时代土地、风景成了资源,开发这些资源时,政府比商人还跑得快。我们的另一个重大观念突破,是视人口为一种资源,而不再像过去那样视之为负担。
海量信息,过去常被我们斥为“信息垃圾”,但随着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现在我们才知道,“垃圾信息”也可以是个宝。这就像金与沙混在一起分文不值,但如果我们将金从沙子里淘出来,它就会放出灿烂光芒。与美国人相比,现在我们输的不是对大数据的开发,而是认识和观念。认识不到位,这就注定了我们无所作为。
前不久,我所供职的单位搞了一个大数据理论座谈会,武汉市也有领导参加。座谈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必须履行信息公开的职责,实现政府信息与全社会共享。听了大家的意见,一位领导马上感慨,现在不要说政府信息公开,就是政府内部也是信息相互隔绝,每个政府部门都是一座信息孤岛。
举例来说,年轻人到计生办办理准生证,必须先到民政局办婚姻状况证明;到开发商那里买房子,也要到民政局办婚姻状况证明,因为开发商要向房产局提供这些文件。政府机关之间,信息互不通。最极端的例子是官员被法院判刑了,而其所在机关居然“不知情”,犯人继续当他的官,甚至被评为先进。
政府信息不公开,包括信息公开不及时,是全社会面临的一个更大困扰。近两年,很多人申请政府公开某些贪官的工资待遇信息,无一不被拒绝。现在每个政府部门都有官网,还有“信息公开”指引,但官网主打的是单位领导的活动,真正该有的信息公众怎么也查找不到,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公开。
我们的当务之急,根本就不是从大数据中掘金,而是必须想办法获得最基础性的公共信息。政府信息是用财政的钱生产制作出来的,具有公共属性,理应让全社会共享。但政府宁愿让它们躺在保险柜里长霉,他们似乎还远未认识到,公共信息是一个巨大资源库。官员工资、财产信息公开,可以方便民众监督,节约反腐社会成本。经济数据、政策及时公开,是企业科学决策的前提。信息公开也是生产力。
由于政府信息不公开,人们只能在“无知之幕”中摸索前行,这是中国一个不折不扣的“比较劣势”。为了得到信息供给,我们不得不在政府外另起炉灶,重新进行信息采集与分析。这无疑造成社会基础信息采集的额外成本,实际上是巨大的社会浪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