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弟火箭升官并不天然合理
杨于泽
31岁的共青团银川市委书记位西北,近日获公示拟任宁夏政法部门政治部主任(副厅级)。由科级升到副厅,位西北只用了3年半时间,引发很多质疑。而据媒体揭示,一是他受到时任银川市委书记、现任宁夏区委副书记崔波的赏识,二是其父当过副镇长,母务农,没什么背景。
近年来,媒体曝光了一批官员安排“世袭”的新闻,让官员晋升之路显得乌烟瘴气。现在有农家子弟获得破格提拔,用3年半时间完成了从科级干部到副厅级官员的华丽转身,这种情况与内部“世袭”大不相同,可喜可贺。
遗憾的是,有些人似乎以为,农家子弟获火箭提拔天然就是合理的。此前湖北青年官员周森锋29岁成为“最年轻市长”,曾引发广泛争议,有关部门出来说,周森锋出生于河南农民家庭,并无任何特殊背景。结果,质疑者似乎失去了质疑的理据,质疑的声音从此销声匿迹。
但农家子弟获火箭提拔,并非合于常规,通常的情况是获得高级领导的“赏识”。位西北中专毕业,偶获时任市委书记崔波的赏识,当过书记的秘书。从此他驶入仕途快车道,而任前公示列举的“业绩”,不过是准备会议材料、汇报材料、工作报告等。如果没有领导赏识,依此类“业绩”,年轻人大概只能按步就班了。
我们不能完全否认领导赏识的积极意义,领导赏识,其实就是先进提携后进,一般被视为政坛佳话。党内任用干部的制度,在程序上就有民主推荐、考察的规则,各级“一把手”作为班子成员,享有干部人选推荐权。领导赏识某个年轻干部,推荐他为提拔考察的人选,本属正常。
问题在于,现在所谓领导“赏识”,经常超越程序合法性,而一路为被赏识者打通晋升通道,变相成为被赏识者火箭升迁的“包票”。领导常识年轻干部,可以推荐他或她作为某一职务的候选人,但到了考察、酝酿、讨论决定阶段,理应发扬民主,不能领导一个人说了算。但在现实语境中,一个人一旦得到领导赏识,就算争议再大,也会“按计划”火箭升迁。
现在破格提拔、火箭升迁饱受舆论质疑,但它的合理性在于:如果没有破格提拔,领导班子就无法实现“年轻化”。既然要破格提拔,提拔领导了解与赏识的年轻干部也正常,而获领导赏识的年轻干部自然就不排除农家子弟。看见农家子弟火箭升迁,妒忌的人当然是有的,但也未必没有理性质疑的声音。
领导“赏识”在一定程度上使我们的领导干部后继有人,但它容易在权力来源上误导从政者,不利于权力生态优化。一个获领导赏识并得以一路升迁的干部,其切身体会很可能是,自己的仕途得益于领导栽培,手中权力源自领导“传授”,所以他对于“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的权力观可能感到隔膜。这时候,不管他是官员子女还是农家子弟,我们有理由继续保持质疑的姿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