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不了《红楼梦》非“浮躁”足以解释

(2013-06-29 17:44:51)

读不了《红楼梦》非“浮躁”足以解释

杨于泽

 

    近日有条微博说,广西师大出版社根据近3000名读者微博微信留言统计,得到一个“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作品”榜单,《红楼梦》高居第一,“四大名著”全部上榜。一些媒体邀请专家解读,一种貌似主流的意见认为,连《红楼梦》都死活读不下去,暴露了当下中国人普遍的浮躁。

    “浮躁”是一个贬义词,经常出现在专家对现实问题的解释中,意思大概是指人们心态不好、甚至是心态不健康。从逻辑上推论,只要人们心态健康起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心态一好,安贫乐道;心态一好,主要把钱送给准备抢劫的恶人;心态一好,受到不公正待遇也避免作出激烈反应。如此推论下去,其逻辑荒诞性就暴露起来了。

    用“浮躁”来解释诸多现实问题,意味着问题是“心源性”的,有人拿着《红楼梦》死活读不下去,那只能怪他自己。但读书除了需要某种心态,也取决于其他一些精神性因素,比如审美趣味、价值观念。还需要一些客观条件,比如闲暇、生活稳定等。而在现代社会,闲暇绝不是简单的空闲时间,而是由收入、地位等供给的。我们很难想像,一群在加纳淘金的中国人,命且朝夕不保,居然能够手拿一部《红楼梦》,读得下去。

    广西师大出版社搞一个“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作品”榜单,可能只是制造一个噱头。但搞这么一个榜单,也不是毫无意义。许多年前《参考消息》曾报道,英国有媒体曾经搞过一个“世界最枯躁乏味的十大作家”评选,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明威等文豪入选。美国有位颇受推崇的作家门肯,也搞了个“十名最令人乏味的作家”排行,上榜者包括陀思妥也夫斯基、劳伦斯、歌德等。用孔子的话说,“亦各言其志也”。

    公认伟大的作品,却有很多人读不下去,这是有很多社会与内在原因的。文学的源头,在中国是《诗经》里的各国歌谣,这些歌谣带有民间自娱自乐的性质。但在后来,文学成了贵族与士大夫的精神创造和审美活动,形式分化,精神气质千姿百态。人的阅读目的不同,能够接受什么作品就“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了。爱读小说的,未必订阅《诗刊》;喜欢巴尔扎克的,未必接受萨特、加谬。

    《红楼梦》是一组关于封建大家族的哀歌,文本呈现的基本上都是些家庭日常琐事,叙事铺张,节奏缓慢。读这部小说的感觉,跟看京剧、昆曲有很大相似性。京剧、昆曲是中国“国粹”,但现在能够跑到戏院里安心看戏听戏的人,着实已经极少了。同理,一部《红楼梦》3大册、100多万字,有很多人读不下去,一点也不稀奇。

    对着一个“死活读不下去前十名作品”榜单,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变迁,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当代境遇。曹雪芹为我们写下这部伟大小说,现在我们在书摊上花10块钱就可以买一部盗版《红楼梦》,但还是有无数中国人无福消受:我一个侄子在武汉某汽车修理厂上班,每月轮休2天,老板想过让他读《红楼梦》吗?微博疯传一张照片显示,在上海浦东80多层高的摩天大楼施工防坠网上,有建筑工人躺下打盹,他能以那种姿势阅读《红楼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