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名希望”周小川留任也是一种政治参与
(2013-03-14 17:09:40)“联名希望”周小川留任也是一种政治参与
杨于泽
“两会”期间,央行行长周小川是否留任成为一个公开谈论的话题,媒体记者把它带上了“两会”新闻发布会,多位金融界重量级人物公开力挺周小川。央视《两会1+1》节目更是爆料:“有很多的经济学家联名希望让周小川接着干下去”。
国家层面的人事安排,一般被认为是非常敏感的话题,政界、民间和媒体似乎很默契,一直避免公开谈论。这次很有些不同,金融界开口表态了,经济学家联名说话了,连央视都在全国人大表决人事安排前以某种姿态“介入”了。这绝对是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种新现象,值得我们在乎和关注。
到底是哪些人在公开力挺周小川,我们当然可以“人肉搜索”出来,形成一个名单,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有人敢于公开表达自己对人事安排的“希望”,公开说出自己中意的人选。它打破了长期以来的政治禁忌,使人事安排脱敏,或者不如说,打消了我们自己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的卑微心态。
周小川已经65岁,是不是一个继续担任央行行长的适当人选呢?反正在那些公开力挺的金融界人士、某些经济学家看来,他是一个不二人选。周小川担任央行行长10年,经验丰富,获得过“2011年度全球最佳央行行长”称号。力挺他的人们有力挺他的理由,也不排除他们有着自己的偏好、利益,但这些也未必重要。
真正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有政治参与的热情,展现了参与的决心、勇气,而且已经见诸行动。对于各级公权机关的人事安排,长期以来,国人习惯了让别人做决定、自己被动接受。人事安排“英明”,大家听之任之;对“上级安排”不满意,骂爹骂娘,然后继续听之任之。现在终于有人主动起来,有了自己的主见,并且把自己的愿望讲出来,让大家知道。
这种参与是有益的,终将改变中国的政治生态。由谁来掌握公权力,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过去一般人不参与,是没有渠道,也是出于政治上的无力感,但有时候也是对公民责任的逃避。现在随着全民权利意识和民主意识觉醒,人们不仅有政治参与的愿望,而且有了个人政治诉求与见识。参与是对权利的诉求与表达,积极的行动肯定会影响国家将来的政治进程。
大家的参与是否真的有效,其实并不重要,我们应当着眼长远。现在就把自己的愿望公开讲出来,未必一定影响相关人事安排,但如果什么都不说,变化无由产生。讲出来,将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官民互动,形成中国新的政治现实。相信国家将展开新的襟怀,直面新的现实,人们的政治参与也有希望获得更大的接纳。
后一篇:创新的英雄传奇与团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