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食品安全监管的神话与现实
杨于泽
近期,欧盟马肉冒充牛肉、“洋鸡蛋”冒充“土鸡蛋”的丑闻接连传来,几乎动摇了欧洲人对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信心。中国媒体跟着热议,揶揄欧盟食品商“挂牛头卖马肉”。一个政府确保食品安全的神话似乎要破灭了,但如果政府不能保障食品安全,我们能够怎么办?
欧盟的食品安全,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是一个神话。媒体一直说,全世界要数欧盟食品安全标准最高、政府监管最严,消费者吃得最放心。当我们国内屡屡发生食品安全事件的时候,我们总是拿欧盟的太平无事来作参照系。欧盟的神话,暗含着另一个神话,即相信政府能够把食品安全管得天衣无缝,让消费者完全放心和满意。
我们不仅相信欧盟可以把食品安全管好,而且相信欧盟食品生产商是守法、有良知的。2011年6月1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在第三届中国食品安全论坛上强调,安全的食品是生产出来的,不是靠监管出来的,更不是检测出来的;5个月后,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说了几乎同样的话,并呼吁企业加强诚信建设和行业自律。企业的诚信与行业自律,被当成食品安全的希望所在,是一个很多人深信不疑的神话。
企业良知作为神话,深刻地影响到政府监管部门的“世界观”。一些官员公开声称,由大企业主导的食品生产便于政府监管,是食品安全的前题。目前中国食品生产由数百万个小企业、小作坊承担着,“散”自然带来“乱”。政府并非万能,食品乱象不能只怪政府。将来食品生产由大企业一统天下,政府就可以管好,食品就会安全起来。
但欧盟的现实表明,食品生产企业的良知只是一个传说,政府监管也非万能。在欧盟,不仅有刚刚暴露的“挂牛头卖狗肉”的问题,近两年还发生过跨国乳制品企业把变质乳酪卖往各国的丑闻。这一切,不仅出了政府监管的丑,而且戳穿了企业良知的面纱。我们应当关注的是,欧盟消费者似乎并没有过多埋怨企业“无良”,而是主要对政府监管表示了失望。
政府诚非万能,但在失望背后,恰恰就是欧盟人对政府监管的殷切期望,失望愈深正说明期望愈大。按理来说,欧盟人不可能没有企业诚信与行业自律的诉求,但企业是自由企业,其行为受利益驱动,其诚信与自律可遇而不可求。民众可求者,是政府的更严格监管,因为政府就是公共利益的看门狗。如果政府监管和企业自律都不可靠,民众能够做的,也只能是问责政府。
食品安全寄希望于政府监管,一个更重要的理由是食品安全是一种“现代性”,它是现代政府的创制。在“前现代”社会,武大郎烤烧饼,人们放心地吃烧饼。食物是原生的,食品生产要的只是经验。到了现代,农药、激素被广泛运用,食品添加剂泛滥,政府出台各种强制标准,食品生产变成工程与科学。如果没有严格的政府监管,政府标准就会变成一张废纸,则食品安全就成了纸上谈兵。
中国食品生产散而乱,不好管,但我们除了要求政府严格监管,实在别无选择。小企业小作坊多是一种现实,我们一下子改变不了,政府也没有理由要求现实削足适履。食品市场的“足”在那儿,政府的责任是做一双“适足之履”,管出食品安全来。
杨于泽
前一篇:镉大米出山,我们能够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