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机器人化的富士康何以要留在大陆?
杨于泽
有消息说,富士康大陆地区新闻发言人刘坤20日透露,今年春节后,富士康在全国范围内暂停招工。而且富士康将加快机器人应用,未来3年内将新增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
用机器人代替工人,而且是用于单调、危险性强的工作,乍听起来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我们没理由反对。但如果我们仔细研究一下富士康作为企业对我们的价值,再做一下加减法,我们的看法就会发生转变。回过头来,我们还可以反思各地针对富士康的招商政策。
富士康是一家台资企业,它到内地来发展,理论上有三大好处:纳税,提供就业机会,缴纳土地出让金。公开资料说,富士康目前在全国16城市建有工业园区,雇员约120万。从若干城市的统计资料看,它纳税不算少,但也不算多。它在每个城市圈的地都是成千上万亩,但基本上是无偿使用,而且城市还要给他配套,并返还地税。收支相抵,政府真正拿到手的,大概就是120万个就业机会了。
富士康在16城市缴了多少税,我们不清楚。有报道说,2007年深圳富士康缴纳地税7亿元、国税40亿元。它进入了“2011年度昆山市十大纳税企业”行列。而每个城市付出的代价,以武汉为例,它圈地5700亩,武汉市各种配套项目就花了28亿元,光廉租房就交付28栋。而包括征地拆迁在内,据说武汉付出上百亿元,外加退税等各种政策优惠。考虑到富士康电子产业对环境的污染,将来回头治理,还不知得付出多大代价。16城市引进富士康到底是赚是赔,一下子说不清。
有的城市知道富士康没有油水,引进它甚至是一笔赔本买卖,但还是花大力气引进,其理由是,引进富士康等于引进庞大的配套产业链。比如根据公开的报道,武汉富士康许诺2015产值2000亿元,2012年左右用工规模8万人。而实际上,2012年其用工规模只有2万人,2011年产值才303亿元,配套产业链也没当初想像的那么美好。这就意味着,政府当初太过于乐观了。
这也意味着,各地政府从这笔赔本买卖中,只得到一组光鲜的数字,包括GDP、进出口额、新增就业人数等。但因为证明了“政绩”,地方政府自然觉得“爰得我所”。
富士康正是以这些数字为身价,把自己弄成招商“拍卖行”的一件拍品,而引来各地政府趋之若鹜,为引进富进康而相互抬高叫价。武汉为了招商成功,曾成立“富士康工作班”,人员以博士为主,他们“郭台铭语录人手一册,郭台铭传记深入研读”,研究郭台铭的喜怒哀乐。而富士康正是从各地政府的“竞拍”中,抬高了自身价格,变成一家不缴土地出让金、基本不纳税或纳税不多的一家老爷式企业。
现在富士康公开宣称要用100万台机器人取代人工劳动力,让很多人丈二和尚不着头。研发、使用机器人的成本是很高的,富士康的声明似乎是要向地方政府施压,使他们放松劳动法执法。而如果富士康果真使用机器人,意味着16城市赔进大量土地、税收,结果收税既少,也不能提供就业机会。剩下的,就是一组光鲜的数字,聊可充作官员的政绩。
一个机器人化的富士康,不需要廉价劳动力了,完全可以把厂开在美国加州或者台湾地区,它跑到大陆来干什么?16城市吸引富士康的,自然只有不缴土地出让金、基本不纳税的政策优惠,外加污染环境的责任豁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