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垃圾种菜且慢“鼓励推广”
(2012-12-25 19:25:14)
标签:
杂谈 |
城市垃圾种菜且慢“鼓励推广”
杨于泽
有媒体近日发现,广州市番禺区华南板块八成以上蔬菜基地都直接采用垃圾填埋场的垃圾做底肥,菜地里充斥着废电池、药瓶子、碎玻璃、牛奶袋、塑料盒。专家认为,可能存在重金属污染。广州市城管委已着手调查,声称如果无害值得鼓励推广。
今年以来,广州大力推广生活垃圾分类,如果部分垃圾经过沤培处理转为农用,也算是废物再利用。但在垃圾分类尚处初级阶段、分类效果缺乏评估的情况下,匆忙轻言鼓励推广垃圾农用,肯定有些急躁冒进。虽然鼓励推广以垃圾“无害”作为前提,但菜地里充斥废电池、药瓶子之类,已经用事实证明前提并不存在。
所谓垃圾,就是被放在不适当地方的物品,如果放在适当地方,垃圾就可以变废为宝。根据原国家环保局发布的《城中垃圾农用控制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只要达到一定标准,就可用于农业,其要求包括:杂物总量不能超过3%,铅、砷、镉、汞、铬等重金属含量各有限值,有机质、氮磷钾等肥力元素要达到一定水平。只要满足这引起条件,垃圾经过适当处理,用于种菜,似无不可。
这样做实际上要求垃圾分类,而且要确保废电池、药瓶子、碎玻璃、牛奶袋、塑料盒等类物品被分拣出来。而垃圾分类在我国城市中还处于起步阶段,城市居民是不是认真负责地将废电池、药瓶子、碎玻璃、牛奶袋、塑料盒分类处置,目前还很难说。在广州,今年有131个街道实施垃圾分类,但垃圾分类收运处理系统要在两年内分批建成,这意味着,居民和运输两个环节仍有可能使垃圾分类名不符实。这样的生活垃圾,不可能满足农用的要求。
就算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了,我们有《城中垃圾农用控制标准》,这种标准也未必能落实。在环保、食品安全领域,中国不缺各种标准,但标准不被遵守,有标准等于无标准。我们曾经有面粉增白剂的标准,但面粉加工厂不按规矩添加。三聚氰胺、塑化剂根本不是食用物质,但企业放任这些东西进入自己的产品中。农用垃圾是施入农田里的东西,这就给了垃圾处理企业和农户机会主义的巨大想像空间,若要严格按控制标准办事,他们缺乏动力。
既然垃圾分类效果尚难保证,环保标准也不好控制,则面对垃圾用于种菜的事实,政府最应该做的就不是轻言“鼓励推广”,而是要严格监管。推广垃圾种菜,必须等到配套制度完善后。眼下有人利用未经分类的城市垃圾牟利,且不说碎玻璃、牛奶袋、塑料盒造成农田白色污染,废电池更有造成重金属污染之虞,最终损及人们的健康。对于见钱眼开的“垃圾商”,有关部门应予严厉打击;对于用垃圾种出来的菜,也应安检到位,防止毒菜流入人们的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