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放任商业欺诈污染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2012-09-05 13:57:16)
标签:
杂谈 |
不能放任商业欺诈污染中国的企业家精神
杨于泽
据媒体报道,发改委价监局初步调查认为,在近期所谓
“电商价格战”中,有电商的促销宣传行为涉嫌虚构原价、没有履行价格承诺,以及实际有货却在网店上显示无货,欺诈消费者。已有律师出来普法说,对他们的罚款额度充其量几十万元,事情就结了。
如果律师所言到时候兑现,我们就不能不慨叹“天道不公”。中国有超过13亿消费者,起码单从信息上说,都被几家电商欺骗了,在那里激动莫名,以为可以从“价格战”中受益。政府有一阵子很着急,以为家电业将被逼入“零利润”死角,从此万劫不复。现在看来,政府和消费者都被耍了。交几十万元罚款了事,意味着消费者的尊严与市场秩序还不如某个企业CEO的一辆豪车值钱。
各种商业欺诈行为,揆诸法律,可以入罪,也可以仅仅作为违法民商事行为,由监管部门罚点钱了事。将电商的欺诈行为诉诸《刑法》,视其微博宣告“零利润”、降价为虚假广告,并以虚假广告罪的罪名治之,这是可能的。但很多人会认为,电商搞价格欺诈,消费者只需谨慎一点,就不会轻易上当受骗。少数人上当受骗,无非遭遇侵权,一方面消费者可以依法维权,一方面监管部门对电商给予经济处罚,即可在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保证市场活力。
但价格欺诈,现在在中国遍地开花,大有不可阻遏之势。不仅不可阻遏,而且变本加厉,不断升级。以前是小厂小店搞价格欺诈,后来是一般商场搞提价打折的潜规则,近两年是家乐福、沃尔玛问题突出。现在可好,行业龙头老总亲自上阵,亲自通过微博发布欺诈性信息,通过煽风点火,把一场商战弄成一个公共事件。若论所谓“社会影响”,可谓坏到头了。
必须申明的是,此番电商欺诈有不同于既往者二,一是公然以“实名”在公共平台上操作,二是不顾行业头龙身份放纵自我。此番
“电商价格战”,以京东CEO刘强东微博宣告“三年内零毛利”始,苏宁易购执行副总裁李斌、国美副总裁何阳青陆续加入。如果一群有头有脸的企业高管可以公开撒谎,肆行价格欺诈,那一般商家哪还有正经买卖的道理?行业领先的企业堕落到如此地步,已经把商界变成一个大染缸,哪有企业还会傻乎乎地坚守什么道德底线?
伤及中国的企业家精神,目前只能算一种理论假设。企业家精神,是一国经济的真正引擎。美国的企业家精神,是由自利动机衍生出来的创新精神。他们把创新当成企业赚钱的不二法门,不断推出创新产品,比如苹果系列产品。中国目前有企业家精神吗?即使没有,也应该正在孕育。京东算是有点创新精神的企业了,但其领导者在公共平台上肆行欺诈,对于孕育中的中国企业家精神绝对是严重误导。一伙企业高管公开靠欺诈赚钱,意味着中国企业不会有未来。
比较中美两国企业家的不同禀赋,我们不难发现,问题的根子还是在监管。企业家本性是自利的,可以说唯利是图,但美国企业家以创新自任,不走欺诈的路,是因为法网恢恢,欺诈之路走不通。大批跨国企业在中国行贿,在美国缴交天文数字的罚款,即为明证。但换了我们这里,欺诈显然行得通,京东CEO刘强东敢在公共平台上践行之,也是明证。欺诈可行,成了企业成功的捷径,创新就成了多余。
中国的企业家,本应该是“天纵英才”,如果环境扭曲,就可能都成了“天纵骗子”。有关部门如何处罚涉嫌价格欺诈的电商,关系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未来,我们拭目以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