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政府不差钱时代谁来管住政府乱花钱

(2012-08-20 13:58:23)
标签:

杂谈

政府不差钱时代谁来管住政府乱花钱
杨于泽
 

  如今,一些地方政府乱花钱的新闻天天有:比如有媒体报道,一株普通榕树,在政府的账面上身价高达10余万元;深圳一座“应急”用的过街天桥,造价高达5000万元;一部时长一分钟的宣传片,铁道部支付1850万元。类似慷慨之举,被媒体质疑为“隐秘腐败交易”,而且有部分钱权交易业经有关部门揪出。
  慷财政资金之慨,是现如今政府“不差钱”时代一个突出现象。过去政府“财力不足”,很多建桥修路的事做不来;现在姑且不论钱的来源,反正政府掌握着巨量资金,于是开始乱上项目,归根结底是乱花钱。且不论其中有没有钱权交易之类腐败情事,即使乱花钱本身,也是权力腐败一个赤裸裸的表现,理应给予及时制止。
  谁来制止?如何制止?《人民日报》昨天有评论说,预算是关键,还要请公众与专家更多地参与进来,通过对需要花钱的项目进行公开论证和比较,将更多的资金投向民生领域和群众急需的项目上。分析论证可谓面面俱到,甚至滴水不漏,但就是没有研究真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出处方。比如预算程序一直就有,现在预算审议、批准和执行监督经常被挂在嘴上,但政府乱花钱的问题却在变本加厉。
  让公众与专家参与,这听起来是“人民当家作主”与“科学”相结合,似乎是个好主意。但不妨想一想,现在政府年度预算是由人大代表在“两会”期间审议与批准的,在一两个星期的时间内,人大代表要听各种报告,进行各种主题的小组讨论,要他们对预算作出负责任的审查,完全是不可能的。对预算的审批,实际上是走过场,审议权与批准权徒具形式。在这种有宪法和法律保障的权力形同虚设的情况下,请公众与专家学者参与,纯属空话大话。
  就算让公众与专家参与,一个最现实的问题就是,公众与专家缺乏相关法律地位。按有关法律或政策,关系民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召开听证会听取民众意见。但诸如一株榕树的定价、铁道部拍一部宣传片,“公众”凭什么参与?就是一般听证会,民众代表可以表达意见,但意见只作“参考”,实际上丝毫不影响政府决策。至于专家,不管说得对或者不对,反正拿到红包走了人,丝毫不关心意见被采纳与否,官员更是不把他们当回事。
  要管住政府的钱袋子,关键不在“大民主”,而在让代议机关真正发挥作用。按照宪法和法律,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政府预算的审议、批准与执行的监督,要管住政府乱花钱,人大及其常委会是关键。环顾世界,由民意机关对政府预算进行严格审查,一直是国际惯例。这种审查是实质性的,是当家作主的,而不是装模作样。装模作样有违人民托负,是对政府乱花钱的纵容,既损“人民”又害“公仆”。
  预算的经典定义,是“贴有价格标签的一系列目标”,同时它也被界定为一种“行政控制的技术”。预算审查与执行监督,无疑也具有强烈专业属性,不可跟着别人鼓掌。这项专业工作,应该由专门人士专司其责,并且使之日常化。有资料说,美国国会的唱名表决60%都是有关预算的问题,这些唱名表决并非集中完成,而是贯穿于国会会期。政府立项与花钱是日常性的,预算审查就不能一年集中搞一次,必须与政府工作的节凑协调起来。
  也就是说,应以专业化与日常化为抓手,把预算审议、批准及执行监督落到实处,管住政府花钱的手。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公众与专家更多地参与”。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