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吃无害论”折射出监管者的卸责心态
(2012-04-20 16:05:04)
标签:
安全监管无害放屁杂谈 |
“少吃无害论”折射出监管者的卸责心态
杨于泽
铬超标皮革明胶胶囊被曝光,13家涉事药企正愁没法脱身,卫生部全国合理用药监测系统专家孙忠实19日做客人民网,竟称一天吃六个胶囊,一天三次、一次两个,没有吃掉多少铬。他要求人们“要冷静”,“不要大惊小怪”,不要把胶囊铬超标说成很大的危害。
提炼一下孙忠实说法的精神实质,就是“少吃无害”、“少吃危害不大”、偶尔食用不影响健康,简言之是一种“少吃无害论”。早在2005年苏丹红被指致癌,而且国外已禁,就有卫生部专家出来说“少吃无害”。后来三聚氰胺出,也说“少吃无害”;塑化剂在海峡两岸露出马脚,又是专家出来强调偶尔食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发生任何食品安全事件,有关部门都会派出专家,抛出“少吃无害”的论调。
抛出“少吃无害论”的时候,专家是附有前提条件的,比如要求“少吃”或者“偶尔食用”。孙忠实说吃铬超标的胶囊无害,是以一天吃六个胶囊为前提的。但现在即使是治个感冒,医生也要开感冒胶囊、抗生素胶囊,已无法满足“一天吃六个胶囊”的限制性条件。而且专家还忽略了另一个暗含前提,即人们摄入的有害物质限于一种,但现在有多少食品药品不含有毒物质?要是铬、镉、苏丹红等一拥而上,人们是否还能招架得住?
卫生部专家肩负“消除恐慌”的使命,但即使想“消除恐慌”,专家也得本着科学、严谨、求实的精神说话,不可囫囵解除公众的食药安全意识。在食品药品安全问题上,公众的安全意识很重要。大家安全意识强,可以弥补政府监管之不足,容易发现问题,也可以推动问题的解决。要真正消除公众恐慌,政府必须监管到位,把市场管好。铬超标胶囊明明有害,专家却说无害,实际上是散布新蒙昧主义,并以此推卸自己监管不力的责任。
“少吃无害论”没有减少公众的担忧,相反倒弱化了既有食品药品安全标准的道义力量,使一些企业走向无耻。对于非法添加、以次充好甚至公开掺毒,我们本应视之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而所谓“少吃无害”,无疑是打国家安全标准与市场监管的耳光,稀释黑心企业最后的一点耻感。结果各种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有关部门愈发倚仗“少吃无害论”来弱化公众的安全意识。“少吃无害论”讲得愈多,安全事件也越多,如此恶性循环。
面对没完没了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与其说我们需要“冷静”、“不大惊小怪”,还不如说,我们亟需负责任的监管。要把食品药品安全管好,我们就是需要“大惊小怪”,看到什么不对劲的地方,就应当大声嚷出来,向监管部门举报,而监管部门应当如临大敌、如履薄冰。食品药品安全标准已经立在那儿,安全与不安全之间不过一步之遥,有人不按规矩来,监管部门却能心平气和,只当没事儿一般,这是监管者所宜吗?所谓“少吃无害”,所谓偶尔食用“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纯属吊儿郎当的人放屁,一点正经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