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官员“痛斥”与“痛斥权”

(2012-03-28 14:04:01)
标签:

痛斥

情绪稳定

处分权

理性

杂谈

官员“痛斥”与“痛斥权”
杨于泽

 

  提起下属的坏习惯、坏作风,有些领导往往做不到“情绪稳定”,结果就是“痛斥”甚至拍桌子盛行。开始那会儿老百姓是很感动的,但因为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来人们就烦了,斥之为作秀。
  近日有报道说,东莞松木山水库出现大面积死鱼现象,鉴于死鱼出现最多的地方正好是三个工厂的排污口,居民估计死鱼跟工厂排污有关,但水厂第一时间给出的解释是“跟回南天有关”。在一次环保大会上,东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国英痛斥水厂“放狗屁”,并直言自己经常去明查暗访,发现不少污染源都在偷排污水。
  梁国英的痛斥“斥”出了老百姓的心声,让人觉得解恨。水厂不顾事实,张口就打诳语,而梁国英搞过调查研究,痛斥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十分必要。而水厂之所以胡绉,根本就在于他们可以不负责任,对民间疾苦、大众健康乃至公共安全一贯采取敷衍塞责的态度,并且习惯成自然。凡事先驳回人们的关切再说,不打诳语不张嘴。
  从情理上说,领导“痛斥”,老百姓更应该“痛斥”才是。水源被污染了,老百姓是直接受害者,意见和情绪肯定很大,化为“痛斥”就是自然而然的事。当然领导也可以冲锋在前,但他毕竟只是受托者,他跟相关利害之间还是隔着一层。而实际情况是,民众只是在“估计”,情绪也比较稳定;领导“痛斥”着,情绪不稳定着。
  “痛斥”似乎涉及到一个“痛斥权”问题,这样说也许令人费解,但的确是事实。乍一看,大家都有权“痛斥”,领导可以“痛斥”,你也可以“痛斥”,权利平等着。其实“痛斥”暗含着深刻的不平等:你“痛斥”没有任何社会效果,无非伤肝伤肺;而领导“痛斥”就不同了,被痛斥的人可能被撤职、记过、扣奖金,起码会失去领导对他的好印象。这年头,谁讨不来领导好印象,谁就没法活,混不下去,后果是相当严重的。也就是说,领导“痛斥”的背后是他随时痛下杀手的权力,其本质是处置被痛斥者的处分权。
  没有了相应的处分权,老百姓固然也可以“痛斥”,但拿人家没辙,“痛斥”也就没有多大意义。有关部门不作为、乱作为,直接损害的是老百姓的权利和尊严,大家“痛斥”一下,提点要求,本来合情合理。按照现代政治学原理,群众不必亲自决策、亲上火线,有公仆受托管理公共事务就行了。但这里的漏洞是,如果公仆敷衍塞责怎么办?比如水厂打诳语,官员若当没听见,则老百姓哭诉无门,只好继续吃喝受污染的自来水。
  其实,就文化层次、个体修养、行事特点而言,凡事老百姓可以情绪化,而公共管理者是不应该情绪化的,官员理应展示理性,以理性建构现代社会秩序。遇到问题,合当老百姓“痛斥”,而官员坦然“纳谏”。看央视《新闻联播》,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民意机构里多半是民意代表们“痛斥”着,而行政首长照例用白帕擦汗。反观我们自己,却是官员隔三岔五地“痛斥”,相反老百姓情绪稳定。一旦官员不“痛斥”,亿万之众全都没了脾气,这不正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