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革国企最需要的不是一顶“公益型”帽子

(2011-12-12 17:50:06)
标签:

国企

分益型

市场竞争

效率

杂谈

改革国企最需要的不是一顶“公益型”帽子
杨于泽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上周六透露,国企未来将逐渐调整为公益型和竞争型两大类,中央如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等企业,地方包括供水、供气、公交等企业,未来将调整为公益型国企,强调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应经常承受政策性的亏损。
  把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等国企办成公益型企业,强调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乍听起来是国人的福音。国企不重赚钱,政府可以把价格定低点。但把石油石化、电网、通信办成所谓公益型企业,让他们关起门来服务,既不参与国际竞争,也不允许外资进来,这可能吗?再说了,这么干是利是弊?
  消费者对企业最在乎的,一是其产品及服务的价格、性价比,二是其服务的质量,而价格、服务质量又意味着企业的效率。在市场竞争中,企业是以效率决定胜负的,效率越高,盈利能力越强,生存机会就越大。反过来说,企业的效率来源于市场竞争,没有市场竞争,就没有企业效率。
  现在提出国企改革的课题,是因为国企目前存在诸多弊端,引起民众的普遍不满。这些弊端包括:其产品及服务价格偏高,服务质量很差,而且占着茅坑不拉屎。其根源是国企通常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压力,加上员工普遍高工资高福利,使企业成本高企,最后体现到产品及服务的价格上。
  将石油石化、电网、通信等国企定位为公益型国企,意味着不改变其市场垄断地位,这是关上市场的大门进行的国企定位。政府可以用较低的定价作交换,换取国企对国内市场的垄断,而低价可以消除消费者的不满。也可能,政府允许外资进入国内相关行业,形成一种市场竞争格局。但国企既然可以“经常承受政策性的亏损”,其产品或服务的价格就可以低于外资企业,外资企业将很难生存下去,市场竞争实际上是很难维持的。
  国企“经常承受政策性的亏损”,无非是说它的产品或服务将是低价的,这对于国内抱怨物价高的消费者是很有吸引力的。但国企的一个主要悖论恰恰是:不管国企是赚是亏,最后都由国内消费者埋单。国企赚了,意味着它定高价,消费者要多出钱;国企亏了,由政府提供巨额补贴,也要摊到纳税人身上。只要国企存在,无论它赚不赚钱,我们都“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必须为它承担“无限责任”。
  破解国企悖论的关键,是提升国企的效率,通过降低成本来提升其产品及服务的性价比。价格降下来,质量提上去,国人对国企也就没有怨言了。而要提升国企的效率,从理论上讲,有两个途径:一是引入市场竞争,二是由政府或国资委进行考核与监管。市场化是一条阳关道,而国资委作为出资人的代理人能否考核出国企的效率,目前存疑。
  如何保证国企效率,一直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可以说至今无解。很多国家都曾高高兴兴地办,但都因效率太低,最后无可奈何地关。邵宁副主任说,将建立包括价格、服务标准、成本控制、收入分配、资源配置等机制,以防国企利用垄断地位损害公众利益。而国企的毛病是,你一控制,大家就更没积极性,效率更低,而且他们将把“上头的控制”当成低效的绝佳理由。
  但国企如果没有效率,所谓“公益”云云,就是一句哄人的空话大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