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食品合格率过高并非中国的光荣
(2011-12-07 19:20:52)
标签:
食品合格率内外有别监管杂谈 |
出口食品合格率过高并非中国的光荣
杨于泽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7日发布的《中国的对外贸易》白皮书显示,中国出口商品质量总体上不断提高,2010年出口美国的食品合格率99.53%,出口欧盟的食品合格率99.78%。在日本,来自中国食品的合格率甚至超过来自美欧的食品。
看这则新闻的时候,我刚从日本回来的同事正在办公室分发一种叫“白色恋人”的夹心饼干,每小块价格折合人民币4.8元。据他讲,日本把最好的食品卖给国内消费者,像这种“白色恋人”,是禁止出口的。而我们恰恰相反,最好的食品出口,而自己吃的食品安全性却“不尽如人意”:今年前三季度食品合格率,辽宁沈阳市是95.9%,湖南省是88.3%
,江苏南京市是95.41%。此即人们常说的食品安全标准、合格率的“内外有别”。
这还是抽检结果的内外有别,如果就总体的合格率而言,内销食品合格率肯定更低。日本规定来自中国的食品20%必须抽检,合格率却能达到99.74%;而在国内,很多食品根本没有抽检,就直接混上了人们的餐桌,加上很多非食品添加剂根本就没有检测标准,于是就有了苏丹红、三聚氰胺、毒生姜等,隔三岔五弄得人心惶惶。
食品合格率上的内外之别,可以追溯到“生产体制”:出口食品都是具有一定规模的正规企业生产,重质量;而国内食品有大量小作坊和小企业参与生产,即使是正规企业,也开始马虎起来。在生产小而散的情况下,政府监管难度较大,监管效率随之降低,食品也就不那么安全了。
而从监管资源与能力的有限性来看,监管部门对出口食品的高度“关切”,必然导致对内销食品监管的放松。出品食品在国外抽检合格率高,本身就证明监管部门投入资源多,相应地对内销食品的监管必然减少,这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把出口食品质量管得太好了,必然意味着对内销食品监管不足,其质量也就好不起来。监管的内外有别,对国内消费者来说极不公平的。
出口食品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有关部门为什么没有将这种规模化、标准化生产移植到内销食品生产上,让人费解。现在食品生产门槛很低,苍蝇横飞之处便是食品加工车间,这固然解决了一些人的就业问题,但它给我国食品安全造成巨大隐患,严重危及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内销食品与出口食品生产主体的不同,是国内食品安全监管难、食品合格率不高的重要原因。
中国食品在国外的靓丽表现,证明我们可以把内销食品的生产组织得更好,现在是我们调整食品监管重点的时候了:重点针对出口食品的监管,应当更多地关注内销食品。而为了方便监管,有关部门应当提高食品生产门槛,大力推进内销食品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实现内销食品生产的规模化与标准化,政府监管才是可能的和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