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归教授的炮轰应采取虚心纳谏的态度
(2010-11-09 19:55:56)
标签:
饶毅中国公开的秘密《科学》科研基金杂谈 |
对海归教授的炮轰应采取虚心纳谏的态度
杨于泽
9月3日,北大海归教授饶毅和清华海归教授施一公联合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文,讨论中国科研基金分配体制及科研文化问题,文章说:“在中国,为了获得重大项目,一个公开的秘密是:做好的研究不如与官员和他们赏识的专家拉关系重要。”科技部发言人8日回应说,文章所言“与事实不符”。
公开反驳的理由是,我国基础科研项目在规划、立项、评审与验收诸环节都按国际通常办法,建立了由各学科领域高层专家所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参与全过程评审和监督管理。饶毅和施一公就是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是科研基金分配的大受益者。
按照国际通常办法规划了,评审了,监督管理了,受益者却成了体制的批评者,这非但不能说明他们所言“与事实不符”,相反这本身就很不寻常。按理既得利益者应当维护现行体制才是,把旧体制维护好了,受益将是“可持续发展”的。但他们站出来了,坦言问题所在,完全就是局内人的“反戈一击”,自有其穿透力。
过去我们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是,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所谓“闻者足戒”,首先必须允许别人“言”,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接着应当多多反躬自省,然后始可言“戒”。海归教授的文章公开发表在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上,显然是以科学与探讨为出发点,不同于“愤青”在网络上信手写几行发泄情绪的文字。如果我们不问青红皂白,直言他们所言“与事实不符”,就有堵塞言路之嫌,令人顿生“好心当作驴肝肺”之叹。
在科研基金分配方面,中国已按国际通常办法建立了严格的评审制度,这是事实。饶毅和施一公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自然是体制受益者,但受益者的批评可能更可信。他们参与了项目申报,经历了评审的全过程,其中甘苦寸心知之。他们心智健全,也没有造谣诬蔑的动机,说出来的只是“公开的秘密”。事实上,不仅他们在说,很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都在议论;不仅科技工作者在抱怨,很多社会科学工作者也在谈论关系对于申请科研项目的决定性作用。
制度首先表现为“公众形象”,而海归教授亲眼目睹的却是不施粉黛的那个它,说穿了,那是一套潜规则。饶毅和施一公把它当作“科研文化”来探讨,说明他们并没有把它仅仅看作与政府有关的制度设计问题,而是深入到文化的层面,态度是诚恳的。但“公开的秘密”之存在,政府有关部门不可能脱掉干系。在特定文化语境下,“国际通常办法”未必够用,有关部门满足于“国际通常办法”,让“公开的秘密”公开着,是一种行政不作为。
如果不回避问题的话,我们只能说,“公开的秘密”之存在与有关部门有着直接的关系。既然“公开的秘密”存在着,我知你知他知,有关部门就应采取补救措施。要知道,微软经常给用户传补丁,这才叫负责。海归教授有中西两种体制经验,有比较有鉴别,他们的观点值得我们洗耳恭听。怕别人“泄密”,赶紧捂别人的嘴,原因可能在于,某些官员本身就是人们“拉关系”的对象,是漏洞的受益者,他们当然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