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凉山的美丽与哀愁

标签:
杂谈 |
分类: 四方游记 |
6月的凉山,洋芋花成片开放,这是当地人的主要食物之一,适合在凉爽的坝子上生长。苦荞也是凉山的特产,做成的荞面饼又香又软,还甜丝丝的。除了当做主食,聪明的凉山人还用苦荞制成苦荞茶。宾馆里免费供应的两袋茶质量尤其好,用热水冲泡后,颜色金黄,泛着浓浓的麦香,反复冲泡喝了两天都不舍得扔掉。
12号从西昌客运东站乘车去布拖县,车刚离开西昌就开始翻越大山。从山顶上眺望,邛海仿佛是一面镜子,白云在泸山的山腰上缭绕,倒影投在这面镜子上。随着海拔的增高,植被也逐渐发生变化。路上看到身着披毡和察尔瓦(彝族人的披风)牧羊人,羊儿在高山草场上漫步。高山杜鹃正在开放,一簇一簇白色的花在绿树中非常明显,花朵大得出奇,在彝族语中,它有个好听的名字,叫索玛花,听起来象是一位美丽的姑娘。
凉山,美啊!更美的是它的彝族文化,原始而神秘。但是在这美丽的风景和神奇的文化背后,是贫困、毒品、艾滋病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社会问题,象慢性疾病一样消耗着它的精力,啃噬着它的文明。
贫困源于凉山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多山,交通不便,海拔高,只适合少量农作物生长,气候偏冷的年头,荞麦都不能成熟。生产方式落后,农业生产力低下,其他行业发展缓慢。由于语言障碍,外出打工往往也受到影响。毒品的泛滥部分产生于贫困,希望借助毒品忘却生活的压力和烦恼;部分产生于无知,不知道毒品的危害到底有多大。因与云南接壤,也有比较便利的贩毒通道。毒品继而带来的是艾滋病,从前期的共用针头传播艾滋病到目前的性传播,性传播又回溯到彝族传统文化中对婚前性行为的默许。更可怕的是人们缺乏认识和保护意识,很多人在初期并不了解什么是艾滋病,也不了解艾滋病的特殊性,即使知道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播后,也拒绝采取防范措施。因把艾滋病视同普通疾病,在当地,对艾滋病感染者反倒没有太明显的歧视。如今,除了政府,已经有很多NGO在凉山开展艾滋病预防与救治工作。
贫困还源于教育的落后,又进一步阻碍着教育的发展。在农村的很多家庭都有3-4个孩子,大孩子背着小孩子上学是很常见的事情。家里有事情,孩子就不去上学了,在家里照顾弟妹,喂养牛羊。我去的乡中心小学,6年级几十个孩子中,每年只有3-4个升初中。全县15万人口,据说今年高考人数才40人。尽管小学与初中是免费教育,但对于家长来说,首要解决应该是生活的基本需求,加上对教育实用性的失望和考试制度造成的望而生畏,很多孩子读完小学就成了家里的劳动力。在村子里,我看到很多十几岁的孩子在街上闲逛。这些过多接触社会的孩子难免陷入毒品和艾滋病的陷阱,而当地生活状况的改变,在这一代缺少教育的人身上显得那么的渺茫。
在乡村公路上,农闲的妇女忙着用传统的方法织布,原料是自家产的羊毛,几块木板就是织布机器,席地而坐,边织边聊,这也是一种比较随便的社交和信息交换方式。几个孩子在水沟旁边玩耍,头上、衣服上都是水,小小孩子也要将脚丫放在水里,小哥哥只好拉住他的衣领,防止他掉下去。
孩子们的眼神是天真而纯净的,他们现在还看不到前途的渺茫,只希望他们能尽情享受这快乐的童年,往后快乐也许越来越少了。因为大凉山,美丽的背后是无尽的哀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