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 |
分类: 柴米油盐 |
借用前天早上中央2台第一时间的一条题为“老人遭遇的科技尴尬”的新闻,发发感慨。
案例1:
先说说我爸爸的事。彼时,我在大连工作,爸爸妈妈去看我。白天上班,我没办法陪他们。为了增添他们的乐趣,我教爸爸怎么用我的电脑看VCD和下棋。光凭脑袋是记不住的,我建议爸爸拿笔把每个操作步骤都记下来。爸爸把我说的每个步骤,每个字都非常认真地记了下来。我演示完了一遍,又带着爸爸操作了一遍,然后让他独立操作。做中学嘛!奇怪的是,爸爸看着自己写的那些东西,似乎完全看不懂写的是什么了。爸爸做了一辈子的老师,我认为他应该知道怎么学习,而且学得应该比较快。但事实上,不行。也是那一次,有天晚上我下班回家,爸爸哭丧着脸说他把我的电脑弄坏了,我说怎么坏了?他说,不知道怎么搞的,屏幕一下子全黑了,肯定是给烧坏了。我一听,简单,就是黑屏了,重新启动一下就完了。害得爸爸一下午心理忐忑不安。
案例2:
前天晚上,我和先生去看他妈妈,我们打算教她学会怎么给预付费电话充值。当然,这件事情我们完全可以替她做了。结婚以前,先生跟他父母生活在一起,这件事情都是先生做。但是,我认为老人应该学学,万一我们出差了她们又有急事,电话里又没钱了怎么办。先生买了两张卡,把电话设在免提上,先解释了每个操作步骤,然后用第一张卡做例子,完成操作过程。然后,我们建议先生的妈妈操作第二张。先生妈妈拿起充值卡,看了半天,说自己眼睛不行(眼花),数字看不清楚。我让先生把密码在一张纸上写下来,写大些。先生妈妈念卡号,把一个1念成两个1,还是眼花。我又重新把密码大大的写了一遍,这次能看清楚了。然后指导她逐步操作。操作了几次,最终的培训结果我认为是失败的,因为并没有独立完成。出现的主要问题是:
1、
2、
3、
4、
分析:
为什么老人会遭遇“科技尴尬”,难道仅仅是因为“科技”很难吗?我认为不是。如果说数码相机、电脑有些复杂,但是功能简单的微波炉操作和电视一样简单,DVD机也不难。
结合我和先生的老爸老妈的情况,我个人分析的原因包括:
1、
2、
3、
4、
5、
6、
感慨:
就此引发的感想:老人要有好学精神。
中国的老人,尤其是传统观念比较强的,养儿防老。进入50岁,就把自己看成是老人,开始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先考虑把儿女的婚姻解决了,然后考虑要和儿女生活在一起,自己操心点做饭、擦地、洗衣服的事情。下一步,催儿女要孩子,帮着给照顾孩子。他们往往认为,能把这些事情做了,自己就能“交代”了,一辈子没啥遗憾了。
我对这样的想法非常反对,不仅是因为我身边4位老人的这样想法干扰了我的生活,更是因为我遇到过老而“有”为的老人。我在上一个单位工作的时候,请大学的教授就英语学习的方法做多媒体课件,我拜访的几位教授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名义退休了,但仍然忙着写书、授课、指导学生论文,参加社会活动,有的电脑、相机也搞得很明白。外出旅游的时候,经常遇到没有儿女相伴的老人,指点河山,其乐融融。我很喜欢和这些老人交谈,探求他们的心理和想法。每当我拿出这样的例子去说服自己的母亲的时候,她会说:人家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搞得我常常没话说。但是,这种好学精神普通大众中的好多人也是具有的。
1、
2、
3、
4、
建议:
老人和孩子一样,需要的不仅仅是帮助,而是“教育”。
教育的方式很多。首先是家庭教育,家里人要有意识地培养老人的“学习精神”,改变他们顽固的旧有的观念,耐心教会他们尝试简单的容易操作的新东西。其次是社区教育,除唱歌、跳舞外,社区适当地增加一些针对老人的“新技能”的培训,比如:如何使用微波炉,如果搭配营养膳食,如何科学养生等等。
希望我自己成为老人的时候,仍然保持好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