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二,和一个师姐一起去爬泰山。什么叫出生牛犊不怕虎呢?第一次出门,几乎没有太多考虑安全问题。只记得别人问我们:两个女孩子不安全。师姐问我,敢不敢跟她去。我说,你敢我就敢。从大连乘夜船去烟台,到烟台还是凌晨,在长途客运站的广场上转,各要了一碗粥,知道在烟台(或许整个山东)粘稠一词用“厚”来代替。
烟台到泰安,师姐睡了一路,我吃了一路,还不忘看风景。95年山东的某些村子就很富有了,一排一排规划整齐的二层小楼,沿途很多在收苹果和地瓜。此后,我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习惯,就是欣赏路上的风景,因为旅行实际上从上路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到泰安是晚上,天黑得真的叫伸手不见五指。我们俩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师姐建议遇到同路的搭拌,于是就跟3个小伙子搭伴了。一直相伴直到回到大连,不但多了安全感,也多了很多的乐趣。记得其中一个家伙在爬玉皇顶的途中难以抵制睡意,梦游一般的走。在中天门吃了一顿酱油大餐,所有的菜都是用酱油烹出来的,可能是因为没有盐了。此后向上攀爬,边走边把包里的衣服掏出来,套在身上。再冷就喝大碗茶,热茶下肚抵制一段时间的寒冷。到顶后租了军大衣,几个人在石头背后等待日出。日出是在一瞬间看到的,感触并不多,倒是脚下的云排山倒海,气势非凡。
现在想起,那个时候真是年轻,一步一步爬上去,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走下来的。下来的时候,膝盖和脚都是软的,排了两个小时的索道也没排上,几乎是半跑着下来。每迈一步腿都觉得痛苦,甚至在曲阜逛孔府的时候,还是一瘸一拐的。我想,现在我可能再也爬不上去了。
曲阜印象不深,可能那个时候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和了解都有限,没有太多感悟,只是走妈观花看过,只有两件事情印象深刻,一是当地人都尽量地跟孔老二攀亲,另一个是我们被骑三轮车的带去走了一趟“阴朝地府”。
当然,泰山的雄壮还是领略了的,那许多的石刻借助晚上的灯光略略地了解了一点。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