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明确:“就地过年”政策是分级分类的,各地在政策执行时不能擅自加码,更不能层层加码;目前有的地方采取的“一刀切”措施是坚决不允许的,不能阻断人员出行、返乡。中央这一明确表态,具有非常强的现实针对性,及时回应了社会关切。(澎湃新闻1月31日)

“就地过年”是疫情特殊情况下的一种倡导,而不是法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愿意借过年放假的机会与家人团聚,或办理一些平时没机会没时间办理的家务事。而就地过年的倡导,就会使大多数人在特殊年份里做出“均衡式考量”,但最终的决定权还是掌握在每个人的手里。
对于一些人来说,总会有着家庭里的各种因素使他们必须做出回家的决定,比如老人病危,就想看在外打拼的儿女一眼,这一眼也可能就是最后一眼,而对于儿女来说,这一眼也可能就是与老人家的绝别,这种情况其实也是人之常情。当然,还会有更特别的情况,也需要儿女们回家看看。

而在现实中,一些地方简单地解读“就地过年”,将常态化的疫情管理工作变成了没有温度的“一律化”,人为设置更多或更高的门槛,又是隔离又是核酸,层层加码,让必须要回家的人感到回趟家变成了比上青天还能的事,这让人心里很不情愿。
“就地过年”的倡导没有错,在工作中按政策精神严格执行管理更没有错,但一些地方就喜欢简单地“一律化”,只要是政策中提到的概念就断章取义地全面覆盖。从工作角度来讲,这种“一律化”最省事,但这却不是政策的精髓所在,相反,这种“一律化”倒给赖政找到了堂而皇之的“捷径”。

对于疫情管理,依法依政该严的地方就要严,一点都不能打折扣,要求做到一百分就坚决不能是九十九分,少一分都不行;同时,依法依政该常态化的地方就要常态化,是九十九分的标准就坚决不能变成一百分,加一分也不行。
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从一定程度上说就是既不能层层减码,也不能层层加码。
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和举措,是防疫取得必胜的最有效法宝。而国家政策和举措的制定,都是依据客观实际并经过科学论证和精细分析后精确制定出来的,它本身已经充分考量了各地的现实情况,这些政策也犹如防疫工作中对症下药的“药方”
,不能为了本地的工作方便而随意加上一味药,否则,就会产生较大的副作用。
因此,一些地方的“层层加码”,客观上也构成了对全国防疫一盘棋的严重干扰,如果“层层加码”成为了一些地方的工作方式,那么全国一盘棋的科学防疫格局就会变得四分五裂、各自为政、一盘散沙,这与全国防疫的总体部署和总体要求背道而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