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跑马圈地”:动力是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才差异化需求
京沪两地985,身居一线城市、全国高教中心,依然选择扩大地盘,布局全国发展。在985高校的“跑马圈地”中,建设研究院成为主流合作方式,学科也偏向与地方产业密切结合的应用型学科,整合校地双方优势资源,成为当下名校办学的热门模式。(12月11日中国新闻周刊)

办大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向社会供给符合客观产业结构的适用人才,这既包含最现实的当前意义,也包含一定时段外的前瞻意义。因此,从社会“大人才”理念来说,大学所供给的人才既要考量眼前需求性,也要考虑未来需要的提前量。
“985”,是优质大学的代名词,同时也是拥有广泛社会优质资源的特定符号。而这些的由来,在很大意义上也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原因的造就,对于“985”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来说,不管怎么说都带着“国有”的印记。
但随着社会经济需求的发展,和社会资本办学理念的形成,以及相应基本条件的逐渐成熟,民办或多种社会资本、资源为主体的大学建设都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一定程度上说,未来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将会变成以社会资本、资源为主体的模式。
毫无疑问,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985”依然还会是优质资源的特定符号,并发挥着它的影响力。但从总趋势来说,新建大学中“民办”的属性,以及更多新形态的属性会越来越多,而这些后起之秀的崛起,尤其是学科设置上的精细化、独特化、区别化,一定会给“985”带来竞争上的压力。
“民办”属性的大学,虽然目前还不具有“国有”大学那样的优越感,但它天生却有着自己的“优越性”,那就是可以不按“大而全”的常理抓牌和出牌,而是以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需求为根本依据,充分自我决定新学科的设置或修改。从这个意义上说,船小好调头,树小好塑形,它小于“国有”,但可以快于“国有”。
京沪两地985,身居一线城市、全国高教中心,依然选择扩大地盘,布局全国发展。之所以会是这样,从长远看,一方面是因为,“985”的特有身份一定会一点点发生渐变,因此,对于“985”来说,与其被动地让人变,倒不如主动求变,早变早受益,先变先受益。
另一方面是因为,随着全国各地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很多城市都有了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并着力打造着自己区别于他地的名片。而在这种情况下,专业设置上也就不再需要“大而全”,而要的是“小而精”。京沪两地985依然选择扩大地盘,布局全国发展,这种“跑马圈地”本身也是对各地人才差异化需求的趋势性预判,并在行动上力图打造人才“本地化”的根据地。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