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观念,用心走心,做“减塑”的行动者
近日,北京市发改委等部门对《北京市塑料污染治理行动计划(2020—2025年)(征求意见稿)》(简称“限塑10条”)征求意见。此次“限塑10条”,更聚焦餐饮、外卖平台、批发零售、电商快递、住宿会展、农业生产等六大重点行业强化减塑力度。更形象地说,老百姓生活中的吃、住、购等方方面面都将“减塑”。(北京日报11月11日)

在塑料污染治理发力相对温柔的情况下,城市发展得越快,环境就越是脆弱。这是一种积重难返的超负荷状态,它带来的后果是人们对环境的习惯性漠视,下意识中,不自觉地成为了塑料污染的制造者。
在现实中,不少人总认为,生活的方便程度应当排在首位,而对所处环境承载力的感知则懒得体验,更懒得走心。似乎,只有生活的方便才是自己要关注的事,而环境的不能承受之重则是别人的事。
对于城市来说,塑料污染越来越排在了问题榜的前列,这是因为它的降解周期太长。一个人扔掉的塑料垃圾,其实会在看不见的某个地方“陪伴”你60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关键是它在不间断地降低着环境质量。

虽然已经实施了垃圾分类,但这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因为垃圾分类目前所能达到的最高效能,也仅仅是得不偿失、微不足道的回收利用,显然,这也是一种目前不得已而为之、退而求其次的举措。
塑料污染一经产生,就会在各个环节不停地大幅消耗着社会的治理成本,这是一个必须要认清和面对的现实情况。因此,从源头上说,遏制塑料污染已没有了别的选择,能做的,只能是也必须是加强“减塑”力度。
对此,有人可能会抱怨“限塑10条”会降低人们生活的方便程度。客观地说,一定会有明显的不方便感觉。因为“限塑10条”一旦实施,连现在的一次性塑料吸管都被禁用,在超市买菜也要支付更高的塑料袋钱,显然,这是生活的方便程度“降低”了。
然而,这种“降低”其实对应的是之前的过度滥用,和过度方便。在超市可以看到,有人即使买一根黄瓜也要套上两个塑料袋,再买一个西红柿就还要再加上两个塑料袋,这样不设限地用起来实在是太方便,也很随意,重要的是还不必支出成本。

而即将到来的“限塑10条”,会给人们生活的方便程度带来明显的“降低”,但这样的“降低”,其实只是回到了事物应有的合理状态,仅仅是从滥用和过度方便回归到了该有的常态而已。
因此,这次
“限塑10条”征求意见,客观上也会起到让人们转变思想观念的作用。关注不堪重负的脆弱环境,并不是别人的事,而是所有社会成员的本分。
面对即将到来的
“限塑10条”,我们都要转变对所处环境的习惯性漠视,大家都应该上心、用心、走心,做“减塑”的支持者和行动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