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巷位于成都市核心城区,是一条近千米的小巷,清代时称“丹桂胡同”。可惜!这里的桂花树被连砍三天。9月7日早上,成都市民黄先生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桂花巷内两边的桂花树,一夜之间,全被砍掉了。黄先生郁闷之极:“这种行为,太煞风景了!”(上观新闻9月9日)

从新闻报道来看,这样的砍伐是为了“提升景观”。客观地说,城市的景观尤其是绿化景观,确实需要不断地修整和完善,打掉老枝以保障行人的安全。同时,根据树木的老龄程度,给予适当的更换、更新或调整树木种类,将更好的同属品种引入,就像很多城市治理柳絮杨花那样。
但是,城市绿色景观的提升,不能是一个大砍大伐的工程,而应当是一个小修小补、微调微改的“绣花工程”。同时,更应当兼顾既有景观历史文化的传承价值。尤其是对于历史悠久的街道街区,它已经成为了当地特有的某种历史文化符号,那里的一砖一瓦一树一木,都有着它不可替代的文化底蕴,而这,才是城市景观的灵魂所在。

对于一些文化内涵较为丰富的历史街区,城市绿化景观的提升也并不是截然地不可以,但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历史文化符号的意义,很重要的方面在于它的老和旧,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能给人以穿越历史时空的凝重感,和肃穆感,甚至摸到那些古树,就能感到时空的转换。这种历史的穿越感,就是它给留给现代人的灵气所在。
修旧如旧,随街就势,依势而为,是城市文化街区修缮必须遵循的原则。而它的绿色景观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文化街区绿色景观的提升,同样也要遵循“修旧如旧,随街就势,依势而为”的精神内涵和保护理念。能不动的就坚决不动,能小动的就绝不大动;小动少动,就是最大的保护行动
。

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到北京天坛公园参观,看到那里的古树,感慨颇深,意味深长的说:“天坛的所有建筑我们都可以仿造,但这些古树是仿造不了的”。
显然,古树的存在,体现的正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而对那些贯通古今的“气息通道”——古树老树,大砍大伐就是将来不可逆的毁坏。如这则新闻中所说的桂花巷,它位于成都市核心城区,是一条近千米的小巷,清代时称“丹桂胡同”。显然,对这条清代时的“丹桂胡同”,现代人应当将最大程度地保护历史原貌放在首位,如果一定要“提升景观”的话,也不能做成大砍大伐的工程,而必须当成“绣花工程”来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