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考试治理体系,是相关部门自身要完成的一道考题
2018年12月21日,湖北红安县公安局接到线索,12月22日和23日是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时间,网上有人以培训为名,涉嫌组织考试作弊。破获后查明,该团伙以“研究生考试包过,不过关全额退款”为诱饵,从北京、深圳、河南、河北等地的十几家培训机构招募作弊考生。据嫌疑人交代:“我们从招生机构手上收取7000元到1万元不等,2017年和2018年两年时间里,大概通过(作弊)方式获取入学资格的大概有三四百个,总共获利400余万元。”
(央视新闻12月30日)

从细节来看,这个团伙安排专人在考点附近负责发射信号、照看设备,还有专人负责从安排在考场内的“枪手”处接收答案,并安排专人放哨,留意过往警车以及无线委的巡查车辆。这很容易让人感到,一切都是无处不在的“技术”惹的祸,因为有了那么多作弊器材,才使在两年内有三四百个考生获取了入学资格。
但是,这并不是问题的根本,因为各种通信技术的存在,是社会进步不可改变的大背景,换言之,各种通信技术以及设备,只会越来越先进,但它们本身并不是为了考试作弊而产生的,只是被人不法利用而已,如果从发展眼光来看,未来的通信技术及设备会更加先进,它也并不该因为有人用于考试作弊而被遏制。

因此,不管是过去,还是将来,考试作弊都不是技术和设备带来的必然问题,而问题的根本在于,在一些地方本身就存在着某种考试作弊的可能性及可行性。它表现在一些所谓培训机构对当地考试环境的精准把握,在这些机构眼里,考试环境存在着多大的作弊空隙,它们就有着多大的不法获利空间,而巨大空间,更会产生巨大的利益链条。
从这则新闻报道也可以看出,该团伙分工明确,已经形成了模式化操作的不法产业链条,它们在全国各地培训机构招揽生源,并有相当大的胜算概率。而其中提到的“三四百个考生获取了入学资格”,这本身就证明了当地考试环境中存在着的巨大隐形问题,而这些隐形问题,又催生了越来越专业化的不法产业链。

但冰冻三尺并非一日之寒,这条不法产业链存续了这么长时间,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某个层面上,当地相关部门的作为不及时、不到位,或者说,因为从实际层面来说,再隐蔽的链条,即使没有人举报,在这么长的时间内也会露出蛛丝马迹,因此说,当地的监管部门“跑不过作弊团伙”,其实根本不是技术性问题,而是一个是否想作为以及作为的具体措施问题。
对于学生考试来说,是否能过关,那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但由于有了作弊链条的存在,就变成了“钱到渠成”的结果,而这对于更多考生来说,则意味着起点的不公平,对社会造成极大的伤害。尽管当地已经破获了这起考试作弊案件,这令人感到一定程度的欣慰,但这并不足以让广大考生放心,因为谁都无法说清,冰山一角之下还存在着哪些未浮出水面的东西。

防止考试作弊,本质上是一个保障考生起点公平的系列化举措,它并不仅仅表现在对已发个案的处理上,因为再严厉的个案处理,也都是事后的补救,它不可避免地会使社会付出巨大的代价。现实层面,对这类问题的解决,并不能完全依赖于对已发案件的具体严惩,而根本上还在于前置化的预防,防患于未然,是保障考试公平系列化举措的根本指针。
因此,当地相关部门对考试环境的完善,本身是一个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提高和升级的问题,它也是对自身的一次无情检验,而这,其实也是很多地方相关部门对自己必须要完成的一道考题。有了更加完善的治理体系,无论考试作弊团伙的技术有多高,设备有多好,终究会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从而也就不会再出现监管部门“跑不过作弊团伙”的尴尬情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