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学校,应在规范有序、诚信守正的轨道上行进
近日有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网络平台发帖反映称,该校校企合作培训项目存在违规收取培训费、安排岗位与协议就业意向不符等问题。据其介绍,2016年他曾花费7300元赴厦门完成为期15天的高铁乘务员技能培训,2017年正常完成学业后,但并未在毕业时如愿成为高铁乘务员,“安排的岗位都是地铁的安检安保、高铁站搬运工等”。(新浪新闻11月27日)

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已明确要使职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因为中国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也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举的全部工业门类都能在中国找到。换言之,在中国找上下游产业链半天就能完成的配套工作,到其他国家可能要半个月才能完成。
应当说现有的比较优势,并不是靠绝对的高等教育带来的,而是多年来市场的需要和积淀得来的结果。也正是因为如此,要保持这一优势并使之持续释放红利,就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人才的长期化系列化谱系化培养,使各种产业链诸多环节实现无缝衔接,这既是国家长线机制的设计,也是宏观产业与人才市场具体反馈的写照,简言之,市场需要大量的“蓝领”。
在国家这样宏观大背景之下,应当说,目前如雨后春笋般新发展起来的很多职业技术院校,和在原有基础上大批量扩招的职业技术院校,以及原本没有这个专业而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增添了相关专业的院校,它们还都在以“职业技术教育+N”的形式高速发展着,就这种趋势来说,对于中国这样制造大国以及就业来说当然是一种长期的基础性的利好。

然而也应当看到,一些职业技术院校也在打擦边球,显示出某种短视的投机趋势。在这种趋势下,诸多职业技术院校,将长期的人才培养计划,当成了短期内捞快钱的机会,从而也将人才培养做成了纯粹的地方生意。这从一些地方办院校的广告宣传可以看出它们的小算盘,在公开的宣传中,它们会开出诸多根本就难以兑现的空头支票,诸如:保证安排到某某大公司工作,或保证月薪不低于两万这样的“承诺”。
应当说这种夸大其词的院校并不少见,尤其是地方层面的院校,总会挂出各种毫无底线的诱饵,其目的在于挣到高额的培训费。而此时,那些所谓的承诺,根本就不是用来兑现的,而是变成了刀尖上的糖丸,就是为了宰人而存在。但对于那些学生来说,为了将来能有个好工作安身立命,也就放松了警惕,或明明知道那些承诺不可能兑现,也甘愿冒着风险试一试,而那些良心无底线的院校,也正是摸准了学生和家长这样的脉,才打起了投机的擦边球。

因此从目前现实来看,各地方职业技术院校的热度持续升高,但其中也存在着良莠不齐和鱼龙混杂的现象,从而可能使学生错过一生最好的职业规划机会,而时光不能倒流,遗憾会伴随他们一生。而另一方面,这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劣币驱除良币,致使那些不搞夸大宣传的规范诚实的院校陷入被动,而那些靠开空头支票虚假承诺甚至本身就为了欺骗学生的院校反而生存得很滋润,显然,这不该是正常现象。
基于此,就目前职业技术院校生态不尽如人意的方面来说,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给予及时的引导和监督。从总体来说,社会需要这类培养一线“蓝领”人才的院校,因而尽可能地放宽门槛,当然也包括鼓励和接纳社会资本参与办学,这也是市场的诉求。但相关部门的责任是综合性的多位一体,简言之,就是放、管、服。因此,放宽准入机制是好的,但后面的“管”和“服”,也一定要跟上,对于职业技术院校来说,一切都应当在规范有序、诚信守正的轨道上行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