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数据不可靠:地方统计部门为何不能摆脱“政绩运算方程”
10月20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主办的 2019
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在京举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发表演讲称,目前可以获取的中国人口数据并不可靠,2019年年初的统计公报公布的中国2018年出生的人口数是1523万,实际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里给出的全国的活产数据是1362万,多地可能存在出生人口虚报情况。(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20日)

人口数据是诸多新政策出台、现行政策调整、制定经济社会组合拳的基本依据,而一段时期以来,从新闻中经常看到数据“掐架”的情况,即同一项内容的统计,往往有着两个或更多的统计结果。比如,市级GDP的数据往往高于省级给出的统计结果,而省级给出的结果,又往往高于全国统计的结果,并且,成为了一种见怪不怪的常态现像。
这样“注水”的统计数据结果,虽然经过后来的层层“拧水”,都能达到客观上的真实现状,然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国家权威性的减损,它会让人们感到,尤其会让各行各业的专家学者感到,新出炉的数据是不能取用的,用了这样的数据,很可能会给课题研究带来客观性的硬伤,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准确性可言,因此,必须要等到层层“拧水”之后才能用。
显然,这种对统计数据的不信任,给专家学者们的常态基础性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的被动。一是新出炉的数据不敢用,这使得常态的研究工作要放一放等着数据沉淀之后才行,甚至,还要自己还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甄别真伪,而这就使得国家基础性课题的研究节奏与现实的情况脱拍,不能同步于经济社会的现实需要,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社会分工体系的运转效率。

二是社会对统计结果数据的不信任,本身也是对相关统计部门和统计理念方法的质疑。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有政策的支持、推进和引导,而所有出台的政策,无不是以经济社会的客观运行状态为依据而制定出来的。而人口数据又是社会最基本的常用数据之一,这并不仅仅是一种人口数量意义上的数据,而是社会全盘统筹必须的根本数据之一。
这次,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称,2019年年初的统计公报公布的中国2018年出生的人口数是1523万,实际上中国卫生统计年鉴里给出的全国的活产数据是1362万,多地可能存在出生人口虚报情况。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部门对同一项目给出的截然不同的结果,然而,哪一个是准确的呢?显然,这根本就不是一道数学题,而是一道“政绩”题。
在实行计划生育的年代,地方的统计结果往往是越少越好,这是一种地方政绩的人为性趋势。而现在,国家鼓励生二孩,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明确了保证人口数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所以这对一些地方来说,统计的结果则变成了越多越好的趋势,甚至连出生儿的死亡率都没有减除,总之,在数量上只准做加法,不能做减法,因为这背后是一种“政绩运算方程”的作祟和使然。

这次,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发表演讲称,“目前可以获取的中国人口数据并不可靠”。显然,这是发自客观实情的学者之言,而诸如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这样的机构,往往也是国家决策层面的智库和外脑,它提供的研究结果,往往给国家政策的形成情况和出台时机提供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也是国家政策形成机制科学化、专业化的必然考量。
因此,这次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发表演讲称,“目前可以获取的中国人口数据并不可靠”,这其实也是给一些地方的统计部门提出了一道命题:统计过程如何才能摆脱“政绩运算方程式”,让它回归到纯粹的统计学意义上来?可见,让数据从一些领导的政绩观上“脱敏”,统计的过程才会更有免疫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