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海南省扫黑除恶专项斗争2019年第二次新闻发布会上,海南省纪委监委对外发布打伞破网“成绩单”。截至2019年6月30日,涉黑涉恶“保护伞”案件海南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324起,涉及党政干部345人。345名干部因充当黑恶势力“保护伞”接受调查,说明当地的政治生态出了问题,必须下决心整改,才能让政治风气变得清廉干净。(中国青年报7月29日)

随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继续深入,很多地方都发布了亮眼的成绩单,成绩单所涉及的内容范畴,基本上包含了经济社会生产生活的大部分领域,从成绩单的这些数字中,人民群众也深切地体会到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深度广度和决心,从而人民群众感受到了正在回归的安全感。
从这个角度来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成果是巨大的,效果是明显的,但也应当看到,它仅是对“存量”的拔除。一段时期以来,人们从有损于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案件可以看出,几乎每个案件背后都存在着保护伞,而这些保护伞的存在,也正是社会公平正义的公敌所在,当这些背后的保护伞被拔掉以后,人民群众虽然感到了巨大的欣慰,但新的保护伞是否还会暗中形成?对此,人们还不能感到完全的欣慰。

从一些地方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一些大案要案的水落石出,背后的保护伞原形毕露,也被及时打掉了,但时隔不久,就又出现了类似的大案要案,而背后居然又出浮现了新的保护伞。于是人们便会深思并发问:对于层出不穷的保护伞,到底仅仅是穷追猛打,还是要从制度建设上防微杜渐,换言之,到底仅仅是追着打存量,还是要以制度防患于未然遏制增量?
不过,人们也要承认这样客观现实的必然性:由于各种复杂原因和过往形成,一些地方在打击保护伞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地维持着即有的保护伞或滋生着新的保护伞,因而,在短时期内保护伞还不可能彻底绝迹,其至,在一些地方还会变种衍生出结构更复杂的异形保护伞,它们隐藏的会更深,顽抗的力度会更大,这使得打击的难度充满着更大的挑战。

认识到这种必然性,并不意味着保护伞在社会上根本就不可能消除,就整体而言,或许在某个时期难以消除,但并不是根本不能消除;或许在某些方面难以马上消除,但并不是所有方面都不能马上消除;或许在某种情况下难以消除,但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消除,而这也需要有一个持久战的辩证思想做准备。
可以想象,在一段现实中,保护伞还会必然性地存在,说在现实社会中必然存在保护伞,这是对现实存在的客观认识,而并非是对保护伞无能为力的表现,更非对保护伞的无奈退缩,否则,就失去了这一认知的应有意义。而认识到这种必然性,就能更好地认识到消除保护伞的艰巨性,就不会因为各种偶然受挫而灰心意冷,就会更好地发挥信心和决心。因此,对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保护伞”的拔除,不但要全力打击“存量”,还要从法治建设和政治生态的高度上全力遏制“增量”。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