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母子3人坠楼”:精神疾病,需前置化关注,资源投入是关键
标签:
河北“母子3人坠楼”时评 |
12月7日,河北省邯郸市鸡泽县公安局发布警情通报称,12月6日,鸡泽县内28岁女子王某某和其4岁的儿子在鸡泽县龙城国际小区坠楼身亡,其1岁半的女儿被发现死于位于鸡泽县亭自头村家中。12月9日15时许,鸡泽县委宣传部有关负责人称,根据警方掌握的情况,事发时,系儿子先坠楼,之后母亲坠下。警方已获证据表明,坠楼母亲生前曾在医院接受过精神类疾病治疗。(澎湃新闻12月9日)
悲剧的发生在于瞬间的一念之差,但精神类疾病患者的一念之差,并非常人所能想象,他们的精神处在另一个与众不同难以解读的空间里,幻觉与扭曲是他们发病时的常态,而这一切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只能以悲剧的结果来告知人们,他们是不幸的,但一切已无可挽回。
这起悲剧发生之后,引发社会热议,有网友认为,应当提前以法律的手段,限制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可以采取强制更换监护人的措施来保证孩子的安全。应当说,这种想法的初衷是好的,因为这会使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家庭,在很大程度上消解存在的意外隐患。
但事情并不是这样简单,首先,强制更换监护人,这本身就是于法无据的措施。其次,新监护人到底应当由谁来充任?而如果是亲属的话,那么是否就愿意接受这样的委托?显然,这是一条很难走通的路径,它不但涉及到现行法律的适用问题,更涉及到病人亲属的意愿和承担能力的问题。
据世卫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约有4.5亿精神发育障碍患者,而在大多数国家中,只有不到2%的卫生保健资金用于精神卫生,且每年有三分之一的精神分裂者、半数以上的抑郁症患者和四分之三的精神障碍者无法获得可负担得起的治疗或护理。此外,在世界范围内,每40秒就有一个精神障碍者死于自杀。
因此,讨论这个问题就必须先回到本质层面上来,即精神类疾病本身就是一种病症,在承认真个客观现实的前提下,才可能找出可行的办法解决办法。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2017年世界精神卫生日提出的主题是: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应当说,这样主题,既指出了努力的方向,也客观地折射了共享健康资源这个难点。
与其他国家相比,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的重视程度,我们还存在着认识的不足,其主要表现为重视结果,而轻视致病过程。这就使得每一次这样的悲剧都会引发人们的关注,但新闻之后就又回到了原来的起点,这是一种原地徘徊的往复循环,每次的悲剧都是上一次的重演,但并未使社会对他们的关注进入前置化阶段。
因此,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带来的公共安全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停滞于新闻事件的关注层面,而应当回溯到致病的过程和防病的层面上来。而世卫组织提出的“共享健康资源,共建和谐”,其关键之处在于共享健康资源,而在这个问题上,显然我们还处于短板状态。
精神发育障碍疾病已成为严重而又耗资巨大的社会卫生问题,它影响着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在这个大背景下,每个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因此,加大健康资源的投入是必要的,这既是对精神类疾病患者的切实关心,也是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切实关照。

加载中…